柏拉图论知识与信念
2019年07月09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9日总第1730期 作者:张焱

  知识与信念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组重要范畴。哲学史上,柏拉图为了反对古希腊哲学中感觉主义的怀疑论倾向,追求认知确定性,讨论了知识与信念,其中隐含着一种知识论范式。

  两种知识定义

  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图给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知识定义,其要点有三:完全否定感官从现象世界寻找知识的可能;肯定纯粹心灵在理念世界寻找知识的可能;指出“知识是逻各斯的真信念”。由于“逻各斯”在希腊语中的多义性,柏拉图最终并未接受这一知识定义。

  在《美诺篇》中,柏拉图给出了另一个关于知识的譬喻性定义,即“知识是受缚系的真信念”。相关论述如下:(1)“人的事务可做好并不只限于知识的指导,若一个人无知识,只有真信念(正确意见),也可正当指导我们的事务”。(2)“真信念是一件美丽的事情,只要它们停留持久,并且作用于所有善的事情;但它们通常不会停留持久,而是会脱出人的心智,因此,在人们通过逻各斯来把它们缚系之前,它们并不具有很多价值”。这一定义包含了柏拉图关于真信念与知识的基本看法:一方面,知识同于真信念,二者都能指导人们做出正确行动,从而产生好的结果;另一方面,知识异于真信念,知识在于缚系,真信念则无缚系。柏拉图的知识本质特征在于缚系。

  陈康曾专门解释过“缚系”。他说:“知识与真信念的分别已略可见了。原来真信念对于知识仿佛是材料,知识对于真信念仿佛是产物。由于这材料产出这产物的唯一条件是用因果思维缚系。”这样看来,柏拉图的缚系譬喻,正是《泰阿泰德篇》中对逻各斯的形象说明。所谓缚系就是用“逻各斯”进行“缚系”。

  知识与信念的关系

  受此启发,我们可进一步分析柏拉图哲学中信念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其一,柏拉图的信念,主要指人的主观认知行为,与感觉有关,从形式上可表述为“我认为”“我相信”“我断定”等,信念是不确定的认知状态。

  其二,柏拉图的知识,特指用一套理性方法建构的解释体系,具体包含:(1)是哲学家理智思考的结果;(2)研究的对象是普遍性关系的“相”;(3)是用一套理性方法构造起来;(4)一旦形成,表现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这些条件皆满足,才能是柏拉图的知识。知识一旦制成,则成为一种独立稳定、公共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知识是客观的。知识世界构成一种客观世界,这一世界可以独立于“我”而存在。知识代表的是认知的确定状态。

  其三,柏拉图的信念与知识是一种材料与成品的关系。这正如用布制成衣服,一旦衣服制成,就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不能说衣服是布的子类。同样,信念一旦制成了知识,则知识取得了一种自在的性质,从而有别于信念。从逻辑的角度讲,柏拉图的信念与知识是一种全异关系。当代知识论中的经典知识三元定义的困境,通常被认为是源于柏拉图传统。实际上,经典三元定义所理解的知识与信念是属种关系,正是在这种属种关系理解之下出现了困境。

  遗留的问题

  柏拉图的知识与信念,反映了他追求认知确定性的方式。这种方式背后是一种二元世界观与方法论。柏拉图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将人的能力区分为“感官”的感觉能力与“心灵”的理智能力,将人区分为普通人与哲学家,普通人只有信念,哲学家创造知识。进一步,柏拉图通过知识与信念的二分来实现确定性,即信念是感官对现象世界的反映,是不确定的;知识是心灵对理念世界的把握,是确定的。因此,知识优于信念。这样,柏拉图二元世界观中隐含的价值取向就延伸到了知识与信念的区分,并形成一种认知模式。整个西方知识论虽长久演化,但基本上是在这一范式下展开的。

  柏拉图留下了“我”的“知识”如何实现这一根本性问题。若把柏拉图的“知识”置于其哲学整体之中,就会发现这种知识与普通人无关。在其著名的洞穴比喻中,普通人如囚徒一样终其一生而不能获知真相,哲学家依靠天赋理智能力直观真理,“缚系”出“知识”;普通人通过其理性能力接受这种反映真相的现成“知识”。显然,柏拉图实际预设了“理性使人相信”。然而理性能否使人接受现成真理?如不能,那么再完善的“知识”,也不能成为“我”的“知识”。这个意义上,认知确定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柏拉图遗留下来的问题。

  柏拉图遗留下“我”的“知识”如何实现的问题,实质上是“我”如何“相信”的问题。柏拉图本人对此鲜有关注。除了休谟,柏拉图之后的哲学家也很少专门研究。主要原因在于柏拉图知识主义范式中隐含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已经固化到哲学语言之中,转化为一种思维定式制约着当前的知识论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前我国网络公共论辩中言语行为失范问题研究”(17YJC7101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