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推进南京大屠杀研究
2019年07月08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8日第172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近年来,南京大屠杀研究在资料整理和史料研究方面成果颇丰。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在研究中又当注意什么问题?7月3日,在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2019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创刊一周年研讨会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和档案部门的近40位学者就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

  探索研究新视野新方法

  南京大屠杀研究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表示,南京大屠杀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微观研究、和平学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项目,如日本暴行不仅包括南京大屠杀,还包括细菌战等。同时,要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从东南亚的视野开展相关研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南京大屠杀研究已经过了累积性研究的阶段,应进一步探索并用新视野和新方法开展研究。目前,跨学科研究南京大屠杀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围绕大屠杀的历史,从哲学、文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角度所作的概念生产、范畴界定及内涵丰满化等方面仍大有可为。南京大屠杀研究应从历史学起步,并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全面的知识生产,尤其要上升到理论和哲学层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提出,未来南京大屠杀研究要花大力气开展实证研究,进一步厘清南京大屠杀及相关史实。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从跨学科的角度切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续添说,对于南京大屠杀研究而言,发掘新史料和综合运用各类史料,应是推进实证研究最基本的追求,而跨学科研究则是实现知识创新的方式之一,有利于解决好历史和理论如何结合的问题。

  在研究中思考构建和平理念

  未来,南京大屠杀研究除应强调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外,还应关注和平学研究、微观史研究及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传播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马振犊表示,新时代南京大屠杀研究有很多可以深入的空间,如南京大屠杀细节的研究、从和平学视角开展大屠杀比较研究,以及南京大屠杀档案的国际宣传和史实普及。

  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看来,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历史事件,相关研究不仅要讲究科学方法,还应加强其与抗战研究、和平学研究的联系。南京大屠杀研究与和平学结合,在世界上会引起更多的共鸣。

  “这也关乎南京大屠杀研究向世界传播的实际效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高士华说,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抗战,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要注重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提出,未来南京大屠杀研究应进一步厘清基本史实,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应有国际化视野,在研究中思考构建和平理念,让南京大屠杀史更能为国际社会认知和接受。

  不断更新相关研究

  近年来,抗战史、日本侵华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相关资料越来越丰富。但是,相关研究仍存在值得加强的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卞修跃提出,有必要对学术史加以梳理和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辨析。面向未来,南京大屠杀史或日本侵华史研究还存在更新的问题。不仅是资料更新、研究队伍更替、选题更新,还存在观念、理论和方法更新、选题视角和视域更新、判断标准或标尺更新等问题。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李玉表示,史学工作者既要以史为证,更应以史为鉴,充分发掘相关成果的历史智库作用。史学研究论文应当具备多方面的特质与功能,既要注重史学论文的思想性,也要重视科学性,还应注重艺术性,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会议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办,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社、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承办。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