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世嫡:“北山四先生”名号的层累构造
2020年10月13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13日第2024期 作者:金晓刚

  理学史上众多流行久远的经典称谓、名号,如濂洛关闽、道南学派、东南三贤之类,早已构成理学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其实,不少经典名号的生成,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层累构造,背后蕴含着内在的机制与动力,或多或少地渗透了创制者的意义表达。因此,我们在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概念的同时,抉发这些名号的文化意蕴,对深化理学史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宋元理学史的叙述中,为人熟知的“北山四先生”,即何基(1188—1268)、王柏(1197—1274)、金履祥(1232—1303)、许谦(1269—1337)四人,是宋元之际朱子学的代表,拥有“朱子世嫡”的地位与盛名。何基传道于王柏,金履祥先后师从王柏、何基,许谦受学于金履祥。四人都生活于浙江金华地区,但时代不完全吻合。

  道统论是理学家创造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从程颐到朱熹均标榜自己是孔孟道统的继承人。朱熹弟子黄榦也透露自己是朱子的嫡传。作为黄榦弟子的何基,自然非常重视道统问题,曾表示自己是朱、黄理学的传道者。王柏、金履祥延继了这一道统思路,编织了从孔孟、周敦颐、二程到朱熹、黄榦、何基以来的道统谱系。许谦也表示自己经何、王、金上溯朱、黄道统。虽然四先生已明示自己是朱学道统的传人,但他们未明确提出“朱子世嫡”或“朱学正传”称号。这一工作是在许谦的挚友柳贯、黄溍手上正式完成的。

  柳贯早年受经于金履祥,他在金氏行状中称金氏受业于王柏,而“文宪王公之学得之文定何公,何公之学得之文肃黄公,黄公则文公子朱子之高第弟子也。其授受之渊源,粹然一出于正”,将金氏视为朱熹以来的理学正统。柳贯还称金履祥在世时已认可许谦得其真传,本来金氏行状当由许谦来作,只是许谦病逝,只能代其为之。因此,在这篇文字中,柳贯实已确立了包含许谦在内的“何、王、金、许”传承谱系。

  相较柳贯,黄溍进一步凸显了这一谱系的意涵,他撰写许谦墓志时称:“(何、王、金)三先生皆婺人,学者推原统绪,必以三先生为朱子之世嫡。先生出于三先生之乡,而克任其承传之重,遭逢圣代,治教休明,三先生之学卒以大显于世。然则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复明,朱子之道至先生益尊,先生之功大矣。”黄溍通过追溯师承关系,梳理了许谦与何、王、金三先生的渊源,并特别强调三先生之学得以“大显”,是许谦传播之功,从而完成了“何、王、金、许”传承谱系的建构。在他眼中,就朱子学整体发展而言,四先生继承了朱熹以来的道统,实无愧于“朱子世嫡”的名号。

  在北山后学的努力与推动下,四先生的学说逐渐得到元廷的认可。经江浙行省及御史的奏请,朝廷敕建四贤书院于金华城东,专祀四先生。明初宋濂、王袆等金华士人总纂《元史》,将四先生作为“朱子世嫡”的说法写入正史,标志着朝廷对四先生地位的权威认可。有明一代,不断有士人奏请四先生入祀孔庙,但均未成功。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四先生才入祀孔庙,实现了国家政治层面对他们真儒地位的最终认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现有文献来看,《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以前,在提及四先生这一群体时,所用均是何王金许、金华四子、金华四贤、金华四先生、婺州四先生、婺州四贤之类的名号,从未出现“北山四先生”称谓。例如,宋濂称:“考亭之传,又唯金华之四贤续其世胤之正,如印印泥,不差毫末”;明代金华知府刘茝请祀四先生,奏议名《四贤从祀奏疏》;清代张廷玉在雍正元年的顺天乡试《策问》题中称:“金华何、王、金、许,递衍其传之数儒者”。

  “北山四先生”一词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由全祖望补修的《北山四先生学案》中。康熙年间,黄宗羲、黄百家纂修《宋元学案》时,关于四先生的学案,原名为《金华学案》。全祖望补修改为《北山四先生学案》,但是这样的改名,似有待商榷。北山,即金华山,因位于金华城北,故得是名。按四先生中,只有何基长期生活、讲学于北山之下的盘溪(今罗店镇后溪河村)。《北山四先生学案》称何基“居金华山北,人称北山先生”,实误。盘溪,位于金华山之南,并非山北。其余三人虽来过北山,但并不活动于此。王柏生活于金华城内,许谦生活于金华城内和东阳两地,金履祥除短暂外出讲学外,基本生活在家乡兰溪仁山下(今黄店镇桐山后金村)。而且,四先生生活年代并不同时,许谦甚至未获见何基、王柏二人。因此,如果以四人共同生活于北山之麓来理解四人,即以“北山”这座山来总名四先生,恐难以成立;何基被人称为北山先生,如果学案中的“北山”特指何基,以一人来代称四人,亦素无此等命名方式。在全祖望其他著述中,提及何、王、金、许四人时,均称呼他们为婺中四先生或金华四子,未见北山四先生的记载。如《泽山书院记》云:“予尝谓婺中四先生从祀,而独遗东发,儒林之月旦有未当者,抑不独从祀之典有阙。”《与谢石林御史论古本大学帖子》曰:“南宗自真魏之后,有金华四子而益盛。”

  从历史上的人物群体命名来看,有以活动地名称(如甬上四先生、嘉定三先生、云间三子),有以生活时间称(如唐宋八大家、宋初三先生、庆历五先生、元丰九先生),有以创作主旨、风格相近称(如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的扬州八怪等),却从未有以一人代称四人的。故综合考察,全祖望以北山四先生指称何、王、金、许,似有欠妥。全祖望如此命名,似乎与《宋元学案》的编纂方式有关。全氏所立学案,基本以人名为主。每一学案内,包括案主、讲友、同道、弟子、再传等,赋予学案以学派的意味。案主即是学派开山。全祖望以北山四先生命名,其意在凸显北山先生传下的学脉传承。

  《宋元学案》在全祖望手中亦未竣稿,黄宗羲后裔黄璋、黄征乂等人在续修时,又将《北山四先生学案》返改为《金华四先生学案》。一方面是为了恢复祖先的原意,另一方面可能也意识到北山四先生的名号似不合理。但是到道光年间,王梓材、冯云濠在校定时,重新采用全祖望设计的架构,改回《北山四先生学案》。《宋元学案》全书校竣后刊刻,很快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一跃成为宋元理学史的经典著作。世人很自然地沿用其中的论点,北山四先生的名号也被习惯接受并沿用至今。许多历史名称虽与原意有差异,有的甚至名不副实,但既然已约定俗成,今日也就没有刻意改回的必要。只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什么是历史的原貌,哪些是后来的改编,要在历史与改编之间寻找连接点。对于理学史研究而言,亦是如此。理学史上的经典名号,对于梳理学术史的脉络无疑重要,但容易简化对思想史整体的认知。只有深入叙述者的语境,解读名号的生成过程,并置于整体理学史的参照体系中,才能真正理解名号所富有的思想意涵。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宋元学案》及其《补遗》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