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接续奋斗,不断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迈进。
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社会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将以土地革命为核心的经济斗争和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的政治革命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今天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确立根本价值导向。1920年7月,蔡和森提出“组织共产党”的主张。1920年9月,在写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中,蔡和森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步骤。党的最高纲领的确定,也为我们党推进共同富裕确立了根本的价值导向。
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以1927年的“八七会议”为标志,中国革命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阶段。1927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和“分配农民个别耕种”;1929年的《兴国土地法》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既减轻农民负担,又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在解放区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我们党推动的土地改革运动,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民意基础。
构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和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共同富裕的命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基础和基本物质条件。
第一次提出“共同富裕”的命题。1953年12月,党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命题。195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对“共同富裕”作了清晰的阐述:“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955年11月22日,《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指出: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这一表述,直接把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结合在一起。
构建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党领导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经济的根本方针。1953年,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制度基础和根本政治保障。
奠定物质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1952年到1978年,我国年均GDP增长6.7%;1978年我国GDP达3678.7亿元,是1953年的4.46倍;1978年我国人均GDP达385元,是1952年的3.24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党在新时期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基本物质基础。
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找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
明确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还反复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将共同富裕规定为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不仅丰富了我们党的共同富裕理论,而且为我国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三大确定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后,其具体表述不断完善,作为核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直没有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筑牢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推进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重大战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这一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长9.8%,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至2012年,我国GDP迅速跃升至518942亿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总收入达568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开辟实现共同富裕的崭新境界。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开辟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境界。
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202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7.7亿农村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地区出行难、用电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是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历史定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二是界定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三是擘画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四是确定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原则。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等原则。
提出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
(本文系江西省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揭榜挂帅项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研究”(17KS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