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之花在伟大时代竞相绽放
——第九届历史学前沿论坛综述
2015年11月23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23日第850期 作者:吴四伍

  11月13—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九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南昌召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李红岩研究员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历史研究》编委会主任高翔研究员致辞。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田延光教授致欢迎词。开幕式由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艳国教授主持。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思想与时代”。李红岩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与时代”关系的精辟论述,介绍了老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强调唯物史观对当今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澳门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提交论文50余篇。

  政治文化与社会土壤激荡共生

  思想的历史,从来都是鲜活的、流动的、充满激情的,又总是与时代互动相生的。思想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是史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在近代文化转型中,新文化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张艳国将尊孔思潮与新文化运动进行整体研究,分析近代各种文化思潮的互动、活力与张力、激荡与共生,剖析新文化运动中社会变迁、文化改造和文化创新三条线索的展开与纠结,合理展示近代文化革命的多重面貌,特别是文化革命的深刻性、民族性与可持续性。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从思想维度重新阐述新文化运动,认为它是中国思想创新历史上的里程碑,是建基于科学世界观之上的社会发展观的缔造者;它实现了人的解放与新道德的统一,实现了人性解放与人类解放、民族解放的统一。

  中国近代社会形态的特征,是近代史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俊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将人身强制和人身依附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依据,通过翔实史料,详细论证近代江苏淮北地区存在大量的人身强制,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江苏整个社会形态的最佳表达。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往往以经济实践为基础。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戴建兵以张謇为个案,分析其货币建设理论与实践、企业和银行融资思想与实践、金融市场融资思想与实践,强调个人的先进思想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吊诡之处。围绕团体与国家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郑成林等探讨抗战前商会与政府公债的复杂关系,指出一方面商会主动承担国家债务,另一方面又积极谋求自身合法权益。政府同商人处于一种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显示出日益成熟的一面,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万振凡等通过对江西余江血防问题的深入研究,指出国家成功介入地方社会,从而取得了治疗疫病的重大胜利。

  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唐力行比较分析苏州评弹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发展过程与历史原因,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发展的遭遇与前景表示了深切忧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重点梳理集体化时代“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孕育与形成,剖析刘少奇与该思想之间的关系,认为该思想体现新时代的本质特征,成为一个特定的话语,跟特定的时代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治国理念与文化底色源远流长

  思想的历史,不只是传统观念中精英人士思想的变迁史,也不只是学案史或学者的个人思想史,更应该是以理论化体系为重点,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干,包含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社会观念的大思想史。各个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其与政权的复杂关系,是传统社会中思想与时代的核心命题。关注不同时代的治国理念,尤其是深入分析核心理念背后的文化关系和民族关系,是学者重点交流的内容。

  传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与封建政权紧密联系,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治国理念正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命题。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李禹阶认为,汉代中后期谷梁学说得到上层官僚的推崇,与原来的公羊学说并驾齐驱,成为汉代后期政治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成祖明借鉴“集体记忆”理论,认为春秋以降的社会结构变迁呈现封建和郡县两大运动,形成了秦汉思想架构的两种路径,即德治主义和礼治主义。

  以儒学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扩展到少数民族政权中。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李玉君认为,儒家文化强调社会教化,坚持文化本位的导向,为历史上北方民族政权广泛接受,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客观上促进了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吉林大学图书馆教授王剑梳理明初政治体制变化,强调内阁政治的发展并没有使得内阁体制的界限得以固定,反而是皇权的恣意表达与宦官政治的异化,明代政治文化的稳定性与封闭性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定的仪式建构也是治国理念表达的重要路径。

  史学文本是维护民族统一、维系文化传承的重要精神符号。澳门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凭重估了《北史》的历史价值,着眼于该文本框定北朝体系,勾勒中华帝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曲折轨迹,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日趋融合的发展方向,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战乱时代,经由宗族传承得以绵延不绝的社会特征。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勇选择明代《大学》文本的改订与竞争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文本改订的过程梳理,展示源自朱熹和王阳明两种不同传统的理学创新的竞争与互动。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也不断辐射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融入中华大家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霍巍依据敦煌文献,展示吐蕃王朝文化认同与唐代中原文化的复杂关系,阐述吐蕃文化在历经仰慕与追随唐代文化的认知选择中,经过改造、整合,最终形成了其根基与底色。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湄从辽金行记中探析宋代士人对异质文化的忧虑意识,以及北方民族政权对“中国”意识的争夺,反映一种包容广大、多种异质性并存的“大中国”意识的出现。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李平亮注重地方信仰与区域文化的复杂关系,从长时段考察唐宋以来江西地区许真君信仰的文化建构轨迹和社会基础,揭示道教传统、王朝制度、士人传统与地方文化的内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重点考证镇戍军万户府,比较江西行省与湖广行省的差异。

  他者经验与人民思想交相辉映

  他者经验是人类思想的重要源泉。全球视野的观察,使得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成为我国研究者学术探索的重要内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晓律在讨论欧洲福利制度时,特别强调欧洲各国福利制度的构建与特定国情息息相关,不能简单模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张弢重点分析中世纪西方大学的自由概念,认为这一概念更多是大学作为团体组织拥有的各种特权,如结社、罢课、迁徙、教会司法等,对于理解近代学术自由很有帮助。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付成双总结美国1872年采矿法的历史经验,为今日环境立法问题提供参考。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勇安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外交斗争中的困难局面,揭示毒品成为美国对华敌对政策的武器,展示国际关系中复杂的利益格局。

  思想是世界文明进程中积累的硕果,世界时间的社会化越来越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等讨论了全球统一进程中的计时体制和实践观念,认为时间的社会性导致全球交往的同质化,全球时间标准化的进程中充满竞争和霸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巨平系统梳理希腊文明对于远东世界的影响,探析其与丝绸之路的复杂关系。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王晓德从文化视角分析美国与欧洲文化的差异,分析欧洲反美主义的内涵,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反美主义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西方文本的研究,给中国思想发展带来新的灵感与契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恒等对多卷本《剑桥世界史》进行了评述,强调该作品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纳入非西方世界城市的历史,采用西方早期城市研究最新的史学研究等成果,这一文本是西方史学思潮与时代互相影响的产物。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文海通过对《弗莱德加编年史》编撰过程的分析,展示西方史学发展自身的复杂特性,为人们了解西方史学发展与西方历史之间的关系提供很好的契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柴彬对百年来欧美学界的“一战”责任问题研究进行了回顾,凸显作者对该问题的新思考,特别是对影响该研究的政治因素的考量。

  诚如高翔所说,“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历史还给人民”,这不仅是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趋势,更是全球史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钱茂伟就中国公众史学的发展提出诸多具体建议,认为中国公众史学要坚持学科建设,实现主体转移,坚持个人本位等。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张侃梳理了以民间文献为基础的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从“层累学说”到社会史论争,从历史人类学到公众史学,展示民间文献研究在揭示人们日常生活、展示地方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可能趋势。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张萍强调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历史学的借鉴作用,认为其可以更新历史研究理念,扩充资料来源,实现动态追踪与综合性研究。

  此外,很多学者结合会议主题,既延续考证史学的优秀传统,又重视跨学科方法的应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絜通过分析殷墟田猎卜辞,发现处于商朝“泰山田猎区”的生活野象,因为农耕、人口、气候等因素,泰山地区周围的栖息环境被破坏,未能回到齐鲁大地。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再聪通过出土文书,对河西走廊的“村”聚落形态进行详细考证。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郭培贵通过对明代科举制度下“进士家族”现象的考察,重新评价了明代科举及其引起的社会流动。有关唐代进士的分析、民国时期的杭州饮水问题等,也得到学者的关注。

  历史学前沿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打造的高端、前沿性史学论坛。自2007年在武汉召开首届论坛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九届,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论坛召开期间,还举办了第十届历史学前沿论坛的申办仪式。经讨论决定,第十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将于2016年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承办。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