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琴
2022年07月27日 1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27日总第2457期 作者:王元黎

  20世纪80年代初,新乡市博物馆几经周折,从北京私人藏家张昭重处征集到一张古琴。琴身通长120.7厘米,首宽17.3厘米、肩宽18.5厘米、尾宽13.7厘米,额厚4.5厘米。通体髹黑漆,八宝灰胎,13枚螺钿徽,7根弦。琴体圆厚,琴形方正,边棱较直,边线方折。琴首方形,两端切角。琴肩在二、三徽间,呈斜形。腰在八至十徽间,承露圆角。焦尾冠角较尖,上有灯草线盘成卷草纹。琴背上有圆形龙池,下有方形凤沼。龙池上方刻隶书“中和”二字,下刻楷书五言绝句:“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落款“敬一主人”,其下刻篆书“潞国世传”方形大印。龙池内环刻“大明崇祯甲戌岁潞国制陆拾肆号”。据此可知,该琴为明朝第二代潞王朱常淓于崇祯甲戌年(1634)监制,编号64,世称“潞王琴”或“中和琴”。

  朱常淓(1607—1646),字中和,号敬一,自称“敬一主人”,又号“敬一道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神宗万历皇帝亲侄、潞简王朱翊镠第三子。万历四十六年(1618)袭父潞王爵位,藩国在今河南卫辉,世称“小潞王”。

  朱常淓习文翰,晓诗书,精音律,通典释,嗜古玩,素有贤名。他尤善制琴,在遍审前代琴式的基础上,改良设计出一种独特的新琴式,将天地自然、阴阳象数意会融合于琴身,使琴的各部位都被赋予高度象征意义,并以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和”命名,作为其“按形合道”之法。区别于其他琴式以弧形线条来勾勒琴体美感,中和琴以方正的转折来呈现庄严感,凸显出“王者之器”的尊贵和与众不同。最明显的特征是琴额左右两端有“八”字形切角,象征八节气;琴项与琴腰的边缘呈凹入方折,左右共四处,象征四时;琴背上龙池为圆,凤沼正方,象征天圆地方。他在其纂集的《古音正宗》里明确记载此琴制的含义:“是制也,额起八棱,以按八节;腰起四棱,以按四时;龙池上圆,凤沼下方,以按天圆地方;琴尾作环云,托尾作双星,以按景星庆云,乃成天象,名曰中和。”

  潞王制琴选材考究,以宝石粉末调和生漆的八宝灰胎,使琴身的斑斓漆色焕发出高贵的特质,为一般明代古琴所不及。精致严谨的琴身和紫檀配件的制作,同样体现了明代王室制琴不惜工本的原则,在质量上堪称明代藩王斫琴之冠。故在当时备受崇祯皇帝珍视,将其作为御赐宝物。至清代中期,更是被藏家视为珍品。

  关于中和琴的数量,历来说法不一。乾隆《汲县志》记载,潞王制琴三百六十张。清王世祯《池北偶谈》卷十九《潞王琴》称:“故明潞藩敬一主人,夙尚风雅,曾造琴三千张。”今之传世潞琴不足百张,国内外公私藏家均有收藏,每张皆带编号。如18号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72号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参考古籍记载,结合今传世品编号分析,比较可信的数量是在400张左右。

  上古有“八音”分类法,即按乐器的材质,分为金、石、土、木、丝、竹、革、匏八类。如钟属金乐,鼓属革乐,磬属石乐,埙属土乐。琴属丝乐,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历史,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深邃的人文道德精神,在我国传统乐器中最富代表性,后世以“丝竹”代指音乐。

  琴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首要乐器。春秋时期,琴瑟已成为士人必修的技艺。《礼记·曲礼》:“士无故不撤琴瑟。”晋人嵇康《琴赋》:“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人将琴音总结为“四善九德”,“四善”即:苍、松、脆、滑;“九德”为: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琴音奇古,醇和淡雅中有金石之韵;发声清亮绵远而不咽塞,纯净不躁无杂音;韵长不绝,弹愈久而声愈出。

  相较于琵琶繁音促节、表现力强的特点,古琴音量不大,含蓄内敛,颇具君子谦和之风。对于演奏环境,也有诸多讲究,琴有“五不弹”,即:疾风甚雨不弹,于廛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故弹琴多于竹前松下、山间水边、亭榭楼阁、文房廊下。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琴音清、和、淡、雅,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所以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李渔《闲情偶寄·丝竹》:“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琴可抚奏、可自娱、可知音、可修为,尤其适合个人表露心意,抒发生命感怀。盛唐诗人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晚年归隐辋川,在幽深竹林中,与天地自然为友,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抗金名将岳飞在壮志难酬的悲愤中,发出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叹息,借琴弦来抒发满腔的苦闷与无奈。

  琴音“哀不至伤,乐不至淫”,讲究中正平和。抚琴时运指调气,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因此听琴、弹琴具有调节情绪、抒发感情、平衡脏腑之功效。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理论。欧阳修曾患抑郁之疾,久不能治,后向友人孙道滋学琴,沉浸其中,倍觉欣然,进而身心舒畅,忘却烦恼。故有“百病皆生于气,而止于音”之说。

  孔子提倡琴乐:“君子乐不去身,君子与琴比德,唯君子能乐。”古琴承载崇圣思想、礼乐精神,可以载道象德,亦可修身明志。儒家文化里的中和仁爱,道家学派中的清净超然,以及不被流派所限的人生智慧,都蕴含其中,堪称“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身之物”。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