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塔看敦煌莫高窟及周边
2024年01月26日 15: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26日第2824期 作者:郭俊叶

  塔,梵语,巴利语,音译作窣睹婆、窣堵婆、薮斗婆等,略译作塔婆、兜婆、浮屠等,意译为高显处、功德聚、冢、坟陵、塔庙等,有“顶”“堆土”之义。塔是以土、沙、木、石、砖、金属等材质建造而成的建筑物,主要是为了供奉和安置佛舍利、法藏、高僧遗骨等物,也有为纪念佛生平的圣迹而建的塔。佛陀时代,就有了作塔法,世尊曾自建迦叶佛塔。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有二长者闻佛教诲后,请佛发、爪供养,并问礼敬仪式。佛以佛衣铺地,其上覆钵,钵上竖锡杖,示意建塔法。“如来以僧伽胝方叠布下,次郁多罗僧,次僧却崎,又覆钵,竖锡杖,如是次第,为窣堵波。”佛衣在下象征塔基,佛钵象征塔身,锡杖象征塔刹。塔为覆钵形塔,是佛陀时代的最初塔形。

  敦煌佛教遗迹重要组成部分。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佛教兴盛,以开窟造像闻名,但建塔也不逊色。敦煌在汉代就有“小浮屠里”之说。悬泉汉简记载:“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北魏时佛教更为兴盛,《魏书·释老志》记:“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在佛教建塔历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两次建塔——阿育王建塔与隋文帝仁寿元年建塔,敦煌均位列其中。阿育王建塔是在沙州城内“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隋文帝建塔则在崇教寺“瓜州崇教寺起塔”,崇教寺即在莫高窟。作为一个绵延上千年的大型佛教遗址群落,凿窟、修寺、建塔不绝,塔是莫高窟及周边佛教遗址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莫高窟及周边现存土塔40余座,多由土坯砌成,其中崖顶有6座,包括佛堂一座(第130窟上方),土塔遗址1座(第234窟上方),窟前宕泉河两岸有19座,窟内土塔10座,成城湾2座,三危山内老君堂等地塔8座,另外还有一些建筑遗迹,如崖上涅槃寺前以及莫高窟古道山门北侧、成城湾河道两侧的遗迹等。

  类型与功能多样。根据塔的性质与功能,土塔可分为舍利塔、礼拜塔、密教塔、丧葬塔、影堂塔五类。第一类为舍利塔,位于成城湾,是一座华塔(大华塔),塔刹由7层莲瓣组成,整体呈一朵大莲花状。塔内曾出土盛放舍利并有墨书题记的天禧陶塔一座。此塔建塔时间明确,为天禧三年(1019),是年,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受辽册封为敦煌郡王。塔内壁画与敦煌石窟中有回鹘供养人的壁画风格相似,因此,此塔可作为归义军晚期回鹘化洞窟的标型窟(塔)。

  第二类为礼拜塔,主要修建于莫高窟崖面上方,与下层洞窟形成垂直塔、窟组合的形式,主要有第143、161、234、130窟上方的塔(堂)。这类塔塔内有塑像、壁画,与洞窟性质相同,具有礼拜、礼忏功能,可供信徒礼拜、禅观或是进行礼忏等活动。有的与洞窟同时营建,与洞窟融为一体,二者在内容与宗教意义上紧密联系、互为补充。

  这些塔窟组合的建筑,贯穿整个崖面或局部崖面,作为燃灯时划分区域的主要节点,是由敦煌大族、僧界领袖或者有地位、影响力的人士营建,主要有僧统、节度使等。莫高窟第143窟上方塔,由五代时期时任僧统的王僧统修建;莫高窟第161窟上方塔,与第161窟、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功德窟(第156窟)组成垂直的塔、窟建筑,由张议潮修建;莫高窟第234窟上方塔为敦煌文献《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中的“法华塔”,与其下方的第234、237窟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修建于中唐时期;莫高窟第17、365、366及其上方的“法华无垢之塔”由吴僧统修建,时间跨中唐与晚唐。这些塔窟组合是除了南、北大像之外,莫高窟崖面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是一类比较有特色的塔的形制,正是“岩山为塔,构层台以造天”的表现。

  第三类为密教塔,单独起塔,具有密教坛场的性质。这类塔在宋之后兴起,与崖面脱离关系,建于距离崖面有一定距离的戈壁上,如涅槃寺以及位于宕泉河东岸的两座宋、西夏时期的塔。涅槃寺建于曹氏归义军晚期曹延禄之世,时在公元996年及之后,下限在1002年曹延禄被逼自尽之前。塔内壁画主要依据法贤于至道元年(995)新译的汉译本《佛说瑜伽大教王经》绘制。莫高窟第16、17号塔为宋、西夏时建的帐形方塔,内绘密教五方佛等诸神祇,这类塔与密教坛场关系密切。从时代上来说,此类塔时代较晚,主要在宋及宋代之后。

  第四类为丧葬塔,主要分布于莫高窟窟内、宕泉河两岸的台地上及三危山内。这类塔较多,现存共29座,大多数建于西夏、元代,也有清代、民国时期的塔(包括王圆箓道士塔),其中的窟内塔,与西夏及其后流行的龛内建塔有关,也与藏传佛教的传入有关。历史上莫高窟佛教兴盛,高僧辈出,僧塔数目应不在少数,有的塔地面部分已不存在。在宕泉河东岸的戈壁滩上,有大面积的白灰皮,应是塔倒塌之后留下的遗迹。宕泉河东岸是莫高窟的“塔林”所在地。

  第五类为影堂塔,仅存一座,为莫高窟第12号塔。塔内有塑像一尊及模糊的壁画,塑像及壁画经后代重修,此塔兼有礼拜与高僧影堂的性质。

  塔与石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莫高窟及周边现存塔的状况看,集中建塔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中、晚唐时期,这时的塔主要为八角形塔与四方形塔,如莫高窟第143、161、234窟上方塔,这类塔与洞窟关系密切,体现了佛教净土信仰和往生思想。二是曹氏归义军晚期,这一阶段在莫高窟有涅槃寺、第17号塔,老君堂有慈氏塔、圆锥形顶小塔,成城湾有大、小华塔。涅槃寺的营建与当时北宋掀起的西行求法以获取舍利与梵夹热潮,以及因此中兴的译经事业有关。其他塔的营建则多少受到了周边少数民族佛教文化艺术的影响,如回鹘及辽的影响。三是西夏、元时期,主要是莫高窟第12、16、17号塔以及众多的西夏、元代僧塔,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四是清代、民国时期的塔,塔形以宝瓶式为主。

  塔是大型佛教聚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莫高窟看成一个整体,土塔穿插其间,其所在位置体现了石窟寺的结构布局与宗教诠释。作为一个大型佛教遗址群,莫高窟及周边塔的营建遵循佛教戒律中的建筑原则,与“塔事者,起僧伽蓝时,先预度好地作塔处,塔不得在南、不得在西,应在东、应在北”相符,僧塔建于东边及北边。东边指宕泉河东岸,为塔林;北边指北区,北区有礼佛窟,也有瘗窟及僧人生活居住窟。这也符合莫高窟的地形状况。宕泉河将莫高窟一分为二,河东岸为戈壁,因河阻挡,推测东岸古代并没有进入莫高窟的主道。河西岸有崖面,有洞窟,窟前还有台地,适宜种树、建寺院,这是主要的佛事活动区域。崖面南区北侧上方是出入莫高窟的山门,这里建天王堂,可镇守、护持莫高窟,同时这里地处“窟头”位置,与于阗的关系密切。总体布局而言,莫高窟及其周边土塔是以莫高窟崖面洞窟为中心,以地形及方位为辅而建,如天王堂建于山门入口处,崖面上建塔以与下层洞窟形成一组塔、窟组合的建筑群,宕泉河东岸为塔林,成城湾建舍利塔取其幽,老君堂建慈氏塔取其高。

  塔与石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佛教遗址中意义重大。首先,不同形制的塔,体现了佛塔的发展、变化以及佛教在敦煌的传播情况。其次,塔内丰富的壁画内容是洞窟内容的延续和另一种表现形式,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关内容涉及敦煌张氏归义军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真实历史问题,可以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第二,由于地处西北,历史上曾有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统治过敦煌,同时,曹氏归义军时期还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联姻政策,有些塔的内容直接表现了当时民族的艺术风格,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积极作用;第三,敦煌位于丝绸之路古道上,塔内的壁画内容,也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因素。最后,从宏观角度解读石窟寺的布局和宗教意义,对于全面诠释石窟遗址的布局和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敦煌佛教供养具研究”(20BZJ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