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年画:文治教化的视觉载体
2021年04月27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7日第2155期 作者:欧阳秋子

  文治教化是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典章制度等潜移默化地培养民众道德情操,塑造民众心灵品性,以达到人伦秩序和谐、社会和平安定的目的。在文治教化的诸多形式中,绘画艺术可以说是最为直观的视觉载体。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和绘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年画,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以贴近生活、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以独树一帜的视觉形象,为古往今来的文治教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淳化民风民俗

  据史料记载,汉代民间就有在家门上张贴神像的习俗。及至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春年俗活动的丰富多彩,加上雕版印刷术的日渐成熟,为年画的正式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以此为发端,年画逐渐传播于天南地北,张贴于家家户户,作为一种风俗,成为农历新年丰富节日生活、渲染喜庆氛围不可或缺的一道视觉文化景致。与当时的民风民俗相适应,年画的题材也由以往单一的门神,发展为主要反映民众世俗生活和所欲所求的福禄寿禧、农事耕作、祭神拜祖等等。

  明清时期,纳福求吉、欢乐喜庆仍然是年画的主题。但古人认为,世风的淳薄关系到家国的兴衰,因而也逐渐注重以年画影响行为规范,改良民俗民风,针砭时弊陋习。比如曾被鲁迅先生珍藏并写入其作品的年画《老鼠娶亲》,就以诙谐活泼的艺术风格,通过栩栩如生的老鼠形象,对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寓意深刻的嘲讽与鞭挞,让人们在一笑之余,亦可获得审美与品德方面的教益。晚清民初之时,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对于年画在移风易俗、改良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非常重视。1903年,维新派知名人士赵炳麟在《移风易俗议》中,就明确主张用年画向民众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改良民风民俗。

  培育家国情怀

  人勤百业旺,家和万事兴,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这些朴素的道理是历代民众的共同心声。特别是近代以来,民众从历史与现实当中,对家与国、国与家血肉相连的认知愈加深刻。因而,年画中以爱国爱家为题材的图式也愈来愈多,民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家是个人的依靠、国是民众的根本。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山东年画艺人刘明杰以满腔激愤之情,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及时创作出了大型年画《炮打日本国》,将当时清军抗击日冦的战争场面艺术地浓缩在画图之中,发行之后,反响极其热烈,激起了广大民众同仇敌忾的义愤。七七事变以后,全国各地的年画艺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铁肩担道义,画笔作刀枪,创作发行了《誓与国土共存亡》等一大批鼓动民众万众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年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年画以解放全中国,创造新生活为主要题材,为家国情怀赋予了新的内涵。

  弘扬仁爱友善

  古人主张利用年画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如清代学者李光庭,就在其著述的《乡言解颐》中写道:“……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这就明确告诉人们,应当利用年画作为启蒙教育的教材,对儿孙进行忠孝仁爱、诚信友善、勤耕苦读的教育与濡染。

  同样,描绘孔融让梨这个传统美德故事的年画,历来都是各年画产地最受民众欢迎的品种之一,成为大人教育小孩尊老爱幼、谦恭礼让、重义轻利最为生动形象的教材。在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各地将一些至今仍然富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此类年画进行必要的改良,重新绘制发行。

  助力社会和谐

  年画自诞生以来,在助力社会和谐方面,一直发挥着其独特的积极作用。据《礼记》《山海经》等诸多汉代典籍记载,门神在汉代已经十分流行,这便是年画的雏形。当时的民众基于万物有灵的信仰,每家每户都贴门神以迎吉化凶。不论其实际作用如何,民众至少可以从精神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有益于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年画在宋代正式形成以后,其社会功能与精神作用日益扩展,虽然祈福祛祸的门神仍然广受欢迎,但是门神形象已经由凶煞狰狞的神话人物神荼、郁垒,变为威武端正的尉迟恭、秦琼等历史英雄人物。民众在纳福求吉的同时,还可以受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熏陶。同时,其他题材的年画图式也更为丰富多彩,如表现多子多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耕读传家、国泰民安的图式,逐渐成为年画的主体。这些年画所蕴含的意义,除了朴素的祈福纳吉,更多地体现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因此,在历代的年画中,和谐思想,包容意识,观念融合,族群团结,逐渐成为着力表达的主题之一。

  许多年画以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风格,表达民众追求平安幸福生活、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描绘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美好情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等多个知名年画产地的年画艺人们反应敏锐,在极短的时间里,创作发表了一大批呼应民众驱瘟防疫心理需求的抗疫年画。这些年画让传统年画的文化意蕴穿越时空,与现实紧密对接,将抗疫一线的英雄人物与古代门神元素完美融合,既发挥了传统年画的社会文化功能,又承载了民众早日战胜疫情的共同愿望,为取得抗疫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一个鲜活注脚。

  总之,千百年来,传统年画通过独特的视觉形象,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文治教化,在淳化民风民俗、培育家国情怀、弘扬仁爱友善、助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保护与传承传统年画,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传统年画这一源远流长的古老民间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正在迎来自身生机勃发的春天。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年画与日本大津绘之传统文化内涵及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负责人、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