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区域国别学方法的“以中释外”
2024年01月25日 10: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25日第2823期 作者:梁永佳

 

  区域国别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这意味着它要识别“自成一类”的研究对象,提出方法论,从而成为汇聚多种独特方法的“交叉学科”。经验世界无限复杂,类似国际政治、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等学科只是我们探索域外世界的其中一个视角,并不是全部。因此,区域国别学不应该致力于做成某个学科的扩展版,而要努力建设独立的学科体系。区域国别学只有出现多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路,才能最终形成牢固的学科体系。

  笔者提出“以中释外”,希望为区域国别学的进路作一个抛砖之论。所谓“以中释外”,即用中国古代思想解读域外世界,在与已有研究的具体辩论中追求新见。这需要学者既通晓中国思想史,也懂得欧美社会理论脉络,更要有能力在经验研究中发前人之所未发。“以中释外”不是回归本土、取代西学,而是用本土思想与西学共同探索大千世界。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就容易流于口号。

  提出“以中释外”的主张,主要基于以下判断。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欧美“区域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大体上是一个“以西释外”的体系,即用西方认识自身的知识来认识域外世界。与中国不同,欧美高校和智库拥有大批研究非欧美世界的学者,可以持续地将生发于欧美社会的新理论和新范式运用到世界各地,并对他们的学术中心形成反哺。他们的区域研究之所以强大,不仅强在政治经济实力上,更强在思想传统和思想市场上。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像荷兰、挪威、新西兰这样的国家为什么有着不凡的区域研究实力。“以西释外”的支配力大到我们很难感觉到它的存在。例如,今天的中国学者早已习惯用那些对中国一无所知的西方学者所开发的理论分析中国,却很少做相反的努力,尽管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的思想毫不逊色于他们的西方同侪。毕竟,中国思想体系是世界上少有的外在于希腊—基督教文明的反思性知识体系。

  对区域国别学来说,“以中释外”将有利于在研究中提出新的议题。欧美学者提出的分析概念还远未达到普遍的程度,更没有达到穷尽概括经验世界的程度。我们可以用中国概念尝试发现当代社会科学没有注意到的秩序和现象。例如,欧美学者在世界各地看到权力、制度、支配、种族、法律,那么我们能否在中国之外看到仁、道、运、礼、气?要知道,这些分析概念在中国各有复杂而深刻的思想脉络,对于我们理解域外社会可能很有用。除了分析概念,“以中释外”在认识论上也可能令区域国别研究开辟新的路径。正如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里所说的,像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样的古代思想,有可能让我们超越所谓“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生产出某种有伦理道德含义、有社会建构意义的社会科学。

  “以中释外”作为区域国别学的可行方法,有助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探索中国古代思想的普遍性是一种“文化自觉”,并提示我们这些思想是不能真正翻译成当代社会科学概念的。阳明心学不能换算成同理心,老子思想并非生态论。古代思想是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宏大体系,有着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甚至无法用这三个词汇描述。简言之,它们是不可重复的智慧,有可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于当代社会科学观察的那种经验世界。例如,世界上各个社会文化单位的道德伦理标准基本都以“亲属关系”来建构,但如果用中国思想传统看,这些关系或许不应该称为“亲属”,而是“人伦”,后者的含义更丰富,也似乎更贴近现实。

  其实,中国学人一向善于用自身思想脉络解读世界。《大同书》就是一部用春秋公羊学解读世界趋势的论著。康有为并没有强调公羊学是“中国思想”,而是把它看成透视人类命运的普遍理论。费孝通先生提倡运用中国古代思想认识人类基本特质、借鉴其他文明、探索“美人之美”的相处之道。学者李安山认为《诸蕃志》《瀛涯胜览》《四洲志》《清史稿·属国传》这样的“史料”并非简单的信息汇总,而是当时学人基于自身世界观的知识创造。还有学者提出西王母、天竺、泰西等异域想象,体现了华夏文明对域外世界的秩序化建构。笔者也不揣浅陋,尝试用《老子》的“贵货”“不积”“小邦寡民”“智者敢为”等概念重新解读美拉尼西亚的库拉圈(Kula Ring,即礼物交换圈)。由此可见,用中国思想解读域外世界并非仅仅是一个规划,而是一个已经存在的进路。

  总之,欧美的区域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体系,是西方文明通过对自身和域外的研究发展起来的。原创动力来自其思想史上的关键节点——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神学、启蒙思想。我们长期在学术下游消费西方理论,难以注意到那些理论的创新之道并不在于更精细的经验研究,而在于不断汲取他们思想史上的源头活水。这就是为什么跨学科、超时代的社会理论、文化理论、政治理论几乎没有一个是由非西方学者提出的缘故。我们一味在各自母国寻找“例外”,就会一直处于修补边角理论的困境,并不能打破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学术分工体系。

  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研究中国,而要有能力用自身文明的原创思想解读域外世界,这是区域国别学不可替代的角色。只要坚持在具体的经验研究中与国内外同行辩论,“以中释外”就有可能识别出巨量且自成一类的独特现象,探索一种具有原创价值、能以理服人的区域国别学方法。

  (作者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