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险共存”的安全与治理研究
2024年03月07日 12: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7日第2847期 作者:徐沁仪

  当前,全球化下的多元行为体间复杂的网络关系与相互依存加深,完全规避风险已经不可能,“与风险共存”的新型安全和治理生态成为趋势。北京大学成立的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致力于通过理论、数据和技术创新开展问题导向型研究,将度量作为客观存在的风险和应对作为政治动因及后果的风险相结合,寻求在全球风险时代国家和个人的安全之策,提升全球风险治理的有效性和对风险的适应性,并从实践中提炼新理论以推动国际关系学、国家安全学及国别区域学等学科建设。

  重新认识“风险”

  在理念上,“与风险共存”的前提在于重新理解风险。首先,风险建立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而不确定性除了增加负面成本,也可能导向新的价值创造和收益。其次,“风险化”(Riskification)可以成为一种处理不确定性的手段,通过相对全面的覆盖会造成影响的变量,将分析与预警前置,从而提升治理的综合绩效。再次,风险不仅具有全球化的特征,也有政治化的趋向,对风险的分析评估需要考虑政治要素。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情形下,传统安全的权力政治属性与非传统安全的利益政治逻辑交织并行,需要运用综合安全的统一逻辑来重新测算、追踪和预测风险。最后,“与风险共存”,需要从发展与变化的动态概念和全生命周期视角理解风险。在内容选取上,要求风险研究既是运用科学技术范式的科学进程,也是包含社会政治文化范式的社会政治进程。在测量逻辑上,“与风险共存”意味着对风险的观测与思考不仅集中于对风险事实的静态呈现与分析,也需包含不同时期对风险界定、归因和治理中,科技要素和政治要素相结合的完整过程。

  在重新理解风险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研究治理方式上的变化,即回答如何与风险共存的问题。其中,将“韧性”概念引入以风险为轴的安全和治理研究便是新的尝试。“韧性”是指评估风险时既有治理体系应对变化的适应性能力。韧性评估高度适配于多重变化和不确定性充斥的风险分析中,既是评估治理能力的研究对象,也是风险和安全研究的重要指标。韧性分析对于公共和私营部门都至关重要,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形势多变,全球治理层面公共卫生挑战、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可预测及不可预测事件的频发,“治理韧性”视角为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既有制度的存续条件和可能的变化趋势提供了可靠的分析路径,也成为后疫情时代影响全球治理合作和国际秩序变革的最核心因素之一。

  “风险”介入的韧性评估

  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开展的韧性评估涉及治理系统如何应对挑战、不确定性以及从多种形式的压力中有效复原的模式等。研究团队致力于识别潜在冲击(风险变化),了解治理系统可能面临哪些挑战或干扰。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展韧性评估工作,核心在于分析不同治理议题之下决定韧性的核心要素(如治理基础、治理目标、治理方式等)。该环节也是实证创新的重要环节,研究团队综合运用数据和计算手段进行识别、监测、寻因和预测等,并针对具体议题设计合理评估的韧性指数。最后,研究团队进行应对之策的分析。根据危机冲击和应对治理的先后顺序,韧性评估分为事前、事中及事后分析。事前分析对应的是风险预防,在于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挑战和变化设计到治理体系或组织结构的框架之中,从一开始就将危机冲击的风险计算在内。事中分析存在于冲击或安全威胁发生的当下,重点在于比较冲击前后组织所受的影响。此阶段应对之策的核心在于强化结构或行为体的适应能力,增强其自身韧性。事后韧性分析重在总结经验,为类似问题的风险类型和韧性指标设计提供参考。以上基于韧性分析的政策应对涉及风险管理中的制度设计和危机应对,通过分析韧性可以改善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完整性、适应性以及可行性。

  韧性分析为风险与安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维护和优化治理的角度理解安全,强调风险中适应性与存续能力的重要性。以气候问题为例,气候安全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气候治理的韧性分析重在回应在全球经济低迷、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等情形下,既有治理机制能否继续有效运行和发展,以及基于合作与谈判的多边气候治理框架是否会受到冲击等问题。对其治理机制的韧性评估既是思考面对危机和可能的风险点如何作出应对的前提,也将直接影响气候安全的整体表现。

  推进学科前沿探索

  以上关于韧性评估的理念、方式与方法反映了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的研究思路。实验室以“人”为依托,基于风险研究的跨学科性质,致力于推动多学科协作性、前沿性探索,鼓励学者运用创新方法和交叉学科优势,推动风险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在研究内容上,实验室统筹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着力在全球风险政治理论、数据方法和计算、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风险、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风险、海洋安全风险等方面展开探索,努力产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理论型和应用型成果,致力于成为全球风险识别、监测和管理的国际平台。已经完成的相关成果有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新兴经济体新能源市场发展面临的桎梏与不平等,分析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能源转型中的产业竞争和贸易冲突背后的逻辑,以及近年来该领域呈现风险上升趋势的成因;关注全球贸易政治中的政策空间冲突,致力于通过梳理国家层面的政策工具与国际制度规则的关系,为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互动、冲突与边界提供新的理论解释。实验室还有部分学者持续关注全球供应链及其与地缘政治交织的风险、西方国家民粹主义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的原因及影响,关注既作为风险治理手段同时又是风险来源的国际法研究,以及风险与政治心理和情感等前沿议题。此外,围绕传统安全领域的议题,实验室重点追踪了技术革新对于传统军事安全的影响。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