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3年10月16日 10: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16日第275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 通讯员 陈仁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山东大学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学术论坛近日在山东青岛举行,与会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与民生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进民生福祉建言献策。

  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表示,我国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最突出的特点。应分阶段、分群体、分步骤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降低三育成本;养老金实行全国统筹;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社会化养老体系;促进市场潜力庞大的银发产业健康发展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闾海琪表示,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任重道远。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着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前学界亟待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

  在对近年来民生工程落地情况的调查研究中,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宁发现,在民生措施创新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各种阻力。真正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的实施方式可以称为协同性施行。利益分配、观念的共同理解、社会合作、先行试验是解决民生创新观念实施的四个核心策略。

  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认为,只有促进农民的现代化,才能最终推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唯有解决好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和民生保障的关系,才能直面当前和未来的多种挑战,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表示,反贫困作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主线,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道路。但要想彻底破解返贫问题,还需要完善综合性的社会治理结构。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邢占军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宝贵经验包括:在建设逻辑上坚持国情匹配,在主体结构上坚持一核多元,在发展导向上坚持价值优先,在推进方式上坚持统和引领。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即使是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也需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理论。

  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彦随提出,重点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强化镇域功能、健全村级组织和城镇体系。未来应注重以数字经济助力新时代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发展智慧农业和特色产业,建立乡村地域系统协同观测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提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走向融合,应当高度重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等乡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地位与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鼓励新型主体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