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和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2023年12月15日 09: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15日第2795期 作者: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袁航

  本报讯 (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袁航)12月6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座谈会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举行,5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展开研讨与交流。

  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举行一次的“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研讨会凸显出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理论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表示,研讨会是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缅怀先烈、传承记忆、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凝聚民族复兴伟大精神力量的重要方式。在南京大屠杀史许多重大问题上,包括实证研究和历史记忆研究在内的相关研究依然存在空白点,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工作任重道远。要有更多的青年学人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学术传统,加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队伍中。

  江苏省社科联学会部主任鱼雪萍表示,应当进一步深度挖掘史料、扩大研究范围、创新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流;加强国际对话和国际宣传,向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批驳日本右翼分子的谬论,让南京大屠杀真正成为世界记忆,在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中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要用新的材料、新的视角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细致梳理了侵华日军在不同地点的872次屠杀、西方人士记录与报告的599件侵华日军暴行案例,以及包括52名军人与25名警察的遇难军警名单,揭示了侵华日军大量屠杀平民,违反国际公法、屠杀放下武器军人的罪行。

  以丰富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持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颖奇谈到,要继续挖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并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深化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抗战英烈以及南京大屠杀前后中国全面抗战情况的认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能忘却,但更要面向未来,珍爱和平、推动和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昕提出,网络时代人们的认知和记忆呈现显著的去中心化趋势,网络在南京大屠杀记忆认知中的作用呈现复杂样态,必须在网络上加强对南京大屠杀认知和理解的正面宣传与引导,组织历史工作者对不实网络信息进行澄清。

  会议由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江苏省历史学会、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