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024年05月09日 10: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9日第2887期 作者:李永杰

  4月27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新型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成就、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建设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

  2022年,区域国别学被正式设立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表示,探讨新型国际关系,离不开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深刻理解和全面研究,开展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恰逢其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区域国别相关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对非洲、东盟、加拿大、印尼、拉丁美洲、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深入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前期科研基础,产出了体系化的社会服务成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指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对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强调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要从国家需要出发,紧密结合当前与未来形势发展,主动对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徐坚从权利政治的视角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作了分析。他认为,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power politics)与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相矛盾,不利于国际社会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权利政治(right politics)与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精神一致,能够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提供有效的学理支撑。

  中国为世界承担的责任,是当前大国外交的重要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大国关系面临着重启和重塑的双重任务。中欧关系、中美关系都需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问题。其中,面对中欧关系的复杂局面,中欧双方需要努力的基本方向是尽力争取重回以合作为主的轨道,避免竞争因素不断上升甚至走向对抗博弈的局面。他认为,中欧战略互信需要在多极化格局、大国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发展。

  2023年以来,欧盟委员会先后发布系列经济安全战略文件,凸显对经济安全的高度重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丁纯认为,中欧经贸关系从经热到经温,双边经贸在持续发展的同时摩擦也在增加。欧盟对华经贸关系调整是对国际大变局的回应,双边关系也受到国际大变局的限制,中欧经贸关系总体趋势是竞合并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寒溪提出,中美两国在学者和官方层面存在着不同的交流信息,中方的意图是积极的,不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要求道义平等和权利对等。但从美国方面来看,则持相反意见。

  促进全球发展和安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继森表示,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让“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相信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非合作一定能够行稳致远。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新变化。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栋看来,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对国际安全挑战的积极回应,强调具体领域安全,注重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谋求发挥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主动构建全球安全倡议战略叙事体系,遵循国际安全合作的循序渐进与多变发展等特点,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认为,虽然周边安全形势的变化对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产生多方面影响,但中国可通过稳定的合作增强国与国关系的确定性,从小事做起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通过信号释放行为展现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态度,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避免地区安全问题对地区发展产生过大干扰。

  会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