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研究本土化与规范化不断增强
2024年09月06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6日第2972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徐州

  8月31日至9月1日,“本土化与规范化:中国口述历史的再出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口述历史的规范化多样化实践、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国际口述历史学的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在本土实践中推进规范化

  中国口述史规范化的建构历程,正是中国口述历史自我发展和应对挑战的写照。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口述历史实践与规范的并行发展,到本土化与规范化的初步建构,中国口述历史的规范不断向专门化推进,如今已日臻完善。扬州大学原副校长周新国表示,中国口述历史的规范经历了从简到繁、从约到博、从专到全的发展过程,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双向建构与自我发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本土化规范。中国口述历史研究的规范化应通过“实践—规范—再实践—再规范”的过程推进,以本土实践创新工作规范,再以规范推动实践的深入。

  新中国75年的历史是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最佳时段,国史研究与口述历史在研究实践中交叉、重叠,始终相伴而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姚力认为,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坚持用学术引领口述历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认为,规范性操作是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新起点,自主性和原创性是新方向。中国口述历史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定人民立场,以实践为基础,继续重视口述历史访谈工作,建立访谈的基本规范,自觉构建中国自主的口述历史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国际化、本土化、理论化、学科化和课堂化,有序推进中国口述历史实现新发展。

  在规范研究中接近历史真实

  口述历史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使历史更加全面,更加接近历史事件的真实。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马场公彦认为,口述历史旨在补充文字记录的缺失,以或确认或修正文献记录为目的,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等形式的口述记录传达历史的脉动和现场感。对于那些记录缺失的事件,口述历史能够成为新的资料来源。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一平提出,一些口述资料往往能够纠正档案资料或撰述资料中的失实之处,弥补档案资料的不足,从而有助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于学斌建议,历史学者应重视口述历史和民间历史传说的研究,以建立整体史学,这将成为历史研究的学术增长点。同时,在田野调查和研究中,要认真识别,明确口述历史与民间历史传说的边界,避免二者混淆。

  当前,历史研究已经进入公共历史时代,历史研究的主题、历史记录方式以及历史研究的主客体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熊卫民认为,公众历史的应用价值首先体现在受访者与访谈者合作互动的过程中,这实际上是对往事的梳理、反思、讨论和思想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激发智慧,使人们对过去和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入。普通人也可以从自身、亲属或他人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形成应对策略,并采取行动,以解决问题、趋利避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求是学刊》编辑部联合举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