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考古一生相伴(四)
2022年10月21日 03: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21日第2513期 作者:赵殿增

  安宁河调查与礼州遗址

  1975年,四川省博物馆古代史部为配合四川大学的考古班学生实习,共同组织了一次安宁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四川大学由林向、童恩正、宋致民老师带队,73级考古班的全体同学参加,省博物馆是刘盘石、范桂杰和我参加,西昌等市县有关人员也参加了调查。

  在几天的授课之后,大家分组对安宁河流域各县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不少遗址和遗物,包括汉唐西昌古城、大石墓汉墓,冶铜遗址等,为此后凉山州的考古工作打下了基础。随后,又集中力量在西昌市对汉墓和大石墓进行了正式发掘,对汉唐西昌古城进行了勘察测绘,取得了显著成果。

  礼州遗址位于西昌市北25公里的礼州中学内,1974年已由刘盘石主持进行过试掘,初步弄清这里是一处具有地区特色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次安宁河调查对此又做了复查,发现学校操场等处还有很大面积的遗址可以继续发掘。但由于刘盘石在考古调查期间突发重病,一个月后转院成都,三个月后不幸去世,礼州遗址的后续发掘暂时停了下来。刘盘石是川大首届考古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聪明勤奋,能说会写,他是安宁河考古的开拓者,对我的首次考古工作和蜀史学习也曾给予过很大帮助。他的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

  1976年,省博物馆派我去西昌与文管所一起继续进行礼州遗址的发掘,共发掘面积360平方米。遗址分为两层,下层是居住和作坊遗址,发现火塘9个,陶窑1座,石器100余件。上层改为墓葬区,发现20座长条形土坑墓,墓内两端各随葬一组陶器,以双耳罐、带流壶、双联罐为特色。发掘报告发表在《考古学报》上,被命名为“大墩子—礼州文化”,这是川西南地区第一个正式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大石墓与石棺葬

  1975年,安宁河流域的考古调查的另一项重要收获,就是大石墓的发现和正式发掘。首次发掘由童恩正带队,73级考古班的众多同学参加。

  大石墓是一种建在大山缓坡上的石制大墓,狭长的墓室两侧和后壁用巨大的卵石竖立围成,顶上用数千斤的大石头搭盖,再用碎石块堆成圆形的大坟堆,只有前面留有可以出入的墓口。墓室中,堆满了密密麻麻、杂乱的人骨,是一种典型的捡骨二次葬,只随葬有少量的陶器和铜手镯、发簪等装饰品,最后用碎石封住墓口。这种奇特的墓葬,在安宁河流域发现很多,但过去从来没有正式发掘过。这次在安宁河西岸选择了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坝河堡子一号墓”进行了科学发掘,从墓室内共清理出90多具散乱的人骨,以及10多件陶器和铜装饰品。

  我去会理县调查结束后,回到西昌与童老师住在一起,后期也常去工地上帮忙。工地发掘快要结束时,有一天,童老师说他不去工地了,我和同学们上去做了些扫尾工作。晚上回到招待所,童老师说他把“发掘简报”写完了,这让我大吃一惊!连忙问是怎么写的。他说:简单又清楚的墓,不必等到室内整理和绘图照相后再写简报,只要对着墓葬图和出土器物,直接写好墓葬形制、骨架堆放、器物特征等情况就行了,回去之后,再查找材料,撰好结论。其他工作,包括器物线图、照片乃至出土器物的具体尺寸等,都可以先空着,等器物整理和绘图照相之后,再补上去。我觉得这种方法太简便了,就努力学习仿效,从此大大加快了我撰写考古发掘报告的速度。

  1986年,我又发掘了一座“坝河堡子二号墓”,进一步证明这种大石墓很可能就是古代西南夷“邛都人”的一种特有葬式。

  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州等地,先秦西汉时期主要盛行使用“石棺葬”,1949年前后已进行过多次发掘。1978年,茂县文管所报告,在县城边上改土时发现了大批石棺葬,需要尽快发掘。我和范桂杰、胡昌钰、李昭和、陈显双一起前往,又组织各地县人员,组成了一个发掘队,在县城东面和北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很快清理完全部48座石棺葬,出土了千余件各类随葬品。

  由于石棺葬中大多填土很少,器物一般保存较好。我们就学着童恩正的方法,在县博物馆展厅的水泥地上开始进行整理。我们先按墓葬的位置,把各座墓的随葬品排开,再按器形变化进行调整,逐渐找出各类型墓葬的年代排序,进行分期排队,选出典型墓葬,选定标准器物。然后,又根据48座墓的情况做成了一大张“墓葬分期与器物排队总表”,把选出的标准器贴好标签,按墓装箱运回单位。在省博物馆展厅的楼上,我们按分期与排队的总表把器物全部铺开,对着墓葬图和标准器直接撰写发掘报告。由我执笔,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石棺葬发掘报告》的文字部分。再把器物交技术室进行修复绘图照相,补齐了图照之后,发掘报告很快就正式发表了。通过实践,我们也尝到了这种工作方法的甜头。

  荥经训练班与“严道古城”

  1978年至1980年前后,陈显双等人在荥经西3公里的“古城坪”一带,先后发掘了多座土坑木椁墓和崖墓,从对出土的器物分析可知,时代从春秋战国秦国一直延续到东汉。谢雁翔馆长等去现场考察后认为,这里是一处举办考古训练班的好地方,不但有多种墓葬可供实习,为各地培养一批急需的考古人员,而且可以争取把“古城坪”上到底有没有古城、是什么时代和性质的古城问题弄清楚。

  1981年,由雅安和达州、南充等十多个地县的二十多人参加的“四川省考古训练班”在荥经县正式开学,谢雁翔、沈仲常等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之后,在水井坎沟汉崖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实习,由陈显双和我负责辅导。同时还组织大家对“古城坪”台地进行调查,并发现了一大一小两座相连的东汉古城,南北东三面的城墙保存尚好,西面临荥河部分已被冲为陡崖。众多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墓葬分布在古城以北靠山地带的大路旁边。

  虽然没有发现更早的城墙,但从众多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墓葬分布和荥经县城附近大型巴蜀墓群的发现来看,这里不仅有一座古城,而且很可能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严道古城”,曾经是沟通“南方丝绸之路”开发西南的一个边关重镇,我和陈显双等为此写了一篇《“严道古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发表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上,受到学界的重视。后来,荥经博物馆又在“严道古城”以西5公里的路边摩崖上,发现了著名的东汉“阁道碑”刻石,进一步把“严道古城”和“南方丝绸之路”位置与走向确定下来了。

  在多年的考古实践中,我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完成的,其中由我执笔的可能比较多,在发掘报告简报中,有些未能详细注明,在此说明,并向各位有关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