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乡月
2023年09月27日 14: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7日第2744期 作者:

  诗人爱写月亮,唐朝的诗人尤其爱写月亮,比如李白。

  李白那么喜爱光明纯净的事物,月亮自然无出其右。他的儿子伯禽,小名便唤作“明月奴”。当他的好朋友王昌龄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时,他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好友的关切和同情之心,就像明月一样光明澄澈。当他听闻日本朋友晁衡(阿倍仲麻吕)在归国途中遭遇海难时,他说:“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他不忍心直接讲晁衡遇难,而是用最喜爱的明月意象,来象征好友——晁衡并没有逝去,只是如明月一般,入海休息,说不定明天还会再次升起。多么纯洁的心灵,多么真挚的情感,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感动得落泪。

  李白用光明纯净的月亮喻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写下了无数有关明月的诗篇。其中,感人至深的,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明月诗。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经过嘉州一带,作《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里的峨眉山月,就是故乡的象征。走水路出蜀的青年李白,一路上以故乡明月为伴,途经峨眉山、平羌江、清溪,当拂晓前再次出发,“向三峡”“下渝州”的时候,却“思君不见”了。为什么看不到?因为这时的月亮是“半轮”,上弦月,子时已经月落了(这一问题,已有学者明辨)。所以,出蜀的途中,李白在月出时就以月为伴,在月落时就思念月亮(“思君”)。不过,此时的李白毕竟要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闯荡一番,所以诗中也满是一日千里的迅捷与奔放。因此,“峨眉山月”既是故乡的象征,也是诗人光明美好的人生理想的象征。

  若干年后,李白又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中写道:“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峨眉”“峨眉月”“峨眉山月”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对故乡的思念已经印入心魂、挥之不去了。同时,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友人的出处际遇,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自己的精神境界与人生理想——“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如明月那般光明纯洁而又独立不迁。

  李白最脍炙人口的诗篇,当然就是那首《静夜思》了:“床前明(一作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一作山)月,低头思故乡。”短短一首童谣般的小诗,明白如话,但却意蕴无穷。床前的一片月光,让人怀疑是霜,这是用一种优美的错觉,来构成比喻。低头看见地上月光,而举头望见天上明月,于是触景生情,思念故乡。整首诗是自然而然、宛如天成的——错觉是自然,低头是自然,举头是自然,思故乡也是自然。而那一轮明月,贯穿始终,象征着故乡。为何明月可以象征故乡?因为光明纯洁的月亮,就像美好的童年一样,让人忘掉一切忧愁,获得心灵慰藉,这也许就是明月与故乡发生关联的心理基础吧。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