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国民经济循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05月24日 11: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4日总第2656期 作者:李红见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当前,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是大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

  高质量国民经济循环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国民经济系统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需要通过“循环畅通”来推进实现。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是事关现代化事业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应深入理解其时代内涵。一是推进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持续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着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提高供需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发展的基点和初始动力放在国内,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打造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更为强健、更为稳定、更为顺畅的经济循环体系。三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水平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调度,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衔接。四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强化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战略产业安全可控。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立足国内发展实际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着力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要素配置的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更有效率、更为安全的经济循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优化分配结构,增加人民有效收入,持续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人民消费能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着力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疏通国民经济循环各部门和各环节的“卡点”。畅通国民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循环,实现城乡、区域和产业间的循环,促进产品、技术、供应链的循环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与聚集等,这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升级的循环,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由之路;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是通过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融入、更高水平利用与影响国际循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我国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来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进步,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加快构建高质量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在新阶段,应统筹新时期发展和安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激活释放内需潜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在国际市场复苏缓慢、大规模投资难以持续的宏观形势下,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贯彻落实好疫情防控优化管理措施,促进内需市场全面恢复,激活存量消费、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消费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与结构优化,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对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统筹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夯实高标准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完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监管水平,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完善产业创新发展整体环境,构建有利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建立强大而有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链群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破解“卡脖子”难题,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与产业的自立自强。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围绕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有序扩大开放领域,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健全高水平开放政策保障机制,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安全,提高经济韧性。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科技人才引育及评价对策研究”(232400411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