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下的资源配置结构效率提升
2023年10月31日 14: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31日第2762期 作者:杨万平 李冬

  长期以来,资源配置研究主要关注生产要素在各个经济主体间的配置效率,往往忽视了在不同部门和地区间的配置结构演变。资源配置结构效率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延伸,旨在通过推动多种生产要素在经济主体间配置结构的协调优化和系统发展,促进整个经济的产出、结构、技术和福利持续改善。因此,探寻有效降低资源结构错配和效率低下的发展掣肘,推动资源配置结构效率提升的理论机制和实践方向,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供需两端同步优化资源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但长期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难以忽视的资源错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持续走低,资源配置结构日趋失衡。

  一方面,资源配置结构失衡是导致资源配置结构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传统的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按照边际产出均等的原则进行配置,就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但由于现实世界中的市场不完全性和制度改革时滞性,资源配置难以满足边际产出均等原则,从而产生配置扭曲,而多种资源配置扭曲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分维度来看,对于资本配置,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拥有不同的信贷约束,而金融摩擦的异质性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导致了资本配置扭曲难以消除;对于劳动配置,不同产业和区域间的工资差距在引导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同时,还会受户籍制度、人才落户政策和地区文化心理的影响,导致人力资本配置偏离最优配置水平;对于土地配置,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不仅能稳定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也有可能挤压制造业部门的投资强度,致使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失衡,而不同区域间的建设用地指标管理差异也可能造成土地供需的空间配置失衡。综上,金融摩擦、市场结构、税收政策和制度安排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不同资源在不同行业和区域之间的配置扭曲,加剧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引致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动力支撑。从理论研究来看,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依赖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缺乏内在动力和创新机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针对这一观点,国内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要素内嵌式”特征,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来实现,具有明显的“干中学”效应。而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学者们进一步指出,伴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重视要素空间错配和社会福利损失等负面影响。从现实需求来看,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绝对减少、资本边际收益率整体下降、“干中学”效应持续减弱以及能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日益凸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成为化解资源配置结构失衡,推动资源配置系统发展的动力来源。这不仅要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更要寻求增长的均衡性或公平性,实现绿色发展、社会包容和经济增长的有机统一。

  可见,提升资源配置结构效率的关键,在于化解资源配置结构失衡,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释放经济发展的“结构红利”和“技术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将这一论断落实到资源配置层面,意味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下,要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促进资源配置的动力稳定、结构优化、社会公平和环境协调。其中,“动力稳定”不仅要促进资源配置从数量追赶向质量提升、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规模升级向结构升级的转变,还要提高资源投入质量,通过增加新的生产要素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结构优化”强调要实现投入与产出两端的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加快技术创新。“社会公平”强调资源配置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落实协调和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环境协调”强调资源配置要打破“褐色经济”发展模式,注重资源和环境等关键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双重牵引” 

  提升资源配置结构效率,不仅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之举,更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目标,以化解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作用路径,推动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和系统发展,实现资源配置结构效率的稳步提升。

  首先,分别从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着手,推动资源配置结构效率持续提升。这意味着在不断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各级政府需通过对法律法规、行政指令、财税政策的综合运用,有效化解市场失灵和无序竞争导致的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在资本配置方面,可通过结构型货币政策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减少金融摩擦导致的资本配置扭曲;在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本配置方面,有序放宽落户门槛,鼓励人才自由流入。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改善流入人口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现实需求。在能源与环境配置方面,坚持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实行目标管理,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制定各地区、各行业、各阶段的节能减排目标,有序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进行绿色生产与低碳消费。

  其次,以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为主要渠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提升资源配置结构效率提供稳定动力。资源配置不仅要沿着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的方向持续深化,也要有效提升效率改善的稳定性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需求侧管理目标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监测与预警机制之中。一方面,持续推进投入端效率和产出端效率的结构优化,调整资本利用结构,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促进人力资本培育、环境建设提升和数据要素开发。同时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变革和动能提升。另一方面,在要素投入和产出结构等方面重视规模效率改善,推动转向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双轮驱动”模式,切实发挥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对资源配置结构效率提升的“双重牵引”作用。

  最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推进中,有序提升资源配置结构效率,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实现资源配置在供需两端的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需要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目标,促使资源配置结构效率满足动力稳定、结构优化、社会公平和环境协调的多重诉求,更好助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在具体政策设计中,不仅要促进不同资源要素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协调,更需要关注资源配置结构效率的空间差异,尤其对于地广人稀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偏向性流动,使其具备接纳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条件,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结构效率的空间均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经济高质量发展诉求下中国资源配置结构效率的协调演化与提升路径研究”(22FJLB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