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走向强盛蕴藏基因密码
2021年11月04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4日第2280期 作者:梁东兴 黄文姬

  中国共产党早在一大通过的纲领中就鲜明地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为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了艰辛探索。这一探索与党百年来的光辉发展历程相伴相随,并在伟大探索中取得了光辉成就、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百年党建铸就辉煌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即在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中开始了军队党的建设的初步探索和尝试。南昌起义后人民军队正式诞生,军队党的建设成为各个时期人民军队走向强盛的基因密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坚实基础。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军队党的建设基本制度、理论原则和优良作风形成并奠基时期。南昌起义标志着党领导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秋收起义后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从组织上奠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基础;古田会议解决了军队党的建设的系列重大问题,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等开始定型;遵义会议恢复和重建了军队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军队党的建设的制度和理论更加完善,1941年颁布《军政委员会条例》,1947年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委员会条例草案(初稿)》,其中1945年党的七大标志着军队党建理论走向成熟。

  向和平建设战略转变时期探索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由革命向和平建设的战略转变,军队党的建设也在向现代化迈进中探索发展。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通过,规定在人民解放军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标志着党领导军队的制度成为新中国的基本军事制度;1954年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通过法规的形式推动了军队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的开展;同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担负整个军事工作的领导。1956年党的八大再次肯定军队实行党委制的经验,重申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是我军根本的和长期行之有效的领导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改革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军队党的建设全面改革创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军队党的建设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全面走向正规。《中国共产党军队支部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等陆续颁布或修订;《关于发扬优良传统加强廉政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的意见》等陆续下发;1983—1985年全面整党活动、“三讲”党性党风教育、“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重大教育活动全面开展。

  新时代以来围绕强军目标整体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围绕新时代强军目标,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寻根溯源、革弊鼎新,推动了军队党的建设整体提升。强调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作为我军的命根子紧抓不放;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把思想建设放在军队党的建设首要位置,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武装官兵、凝心聚魂;严肃组织纪律、推进制度创新,着力建设军队党组织坚强堡垒;树立军队好干部标准鲜明导向,完善党对军队干部、人才考察选拔机制;坚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纯洁军队政治生态;强化制度建设,特别是2020年6月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军队党的建设条例》,是全面规范军队党的建设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是我军党的建设历史上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军党的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首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英勇投身于为中华民族求解放、谋复兴的历史洪流之中,党领导探索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的光辉历程,就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

  铸牢政治优势。坚持政治建军、抓好政治建设、开展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和看家本领。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政治建设不断丰富发展、严肃军队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等成为部队的生命线,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了部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夯实思想基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我军早在古田会议上就确立了思想建党原则,延安整风更把端正思想路线作为主要内容。革命战争时期,注重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改造,坚持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贯注于人民军队,使官兵树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追求。和平建设时期,注重开展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活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育官兵,使人民军队抵挡住了一切和平演变的图谋,成为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坚强柱石。

  建强组织堡垒。党的力量来自党的组织,组织有力则军队强大,组织建设是人民军队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的重要途径和宝贵经验。早在“三湾改编”时党即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在漫长的革命年代,坚强的党组织体系确保了人民军队打不垮、冲不散、拉不走、撼不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军队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进行了组织形态的整体性重塑,着力形成层级合理、结构严密、运行高效、利于工作的军队党组织体系,使我军向强军目标奋勇前进。

  强化作风传承。作风建设是军队性质、宗旨、形象的体现,直接关系军队战斗力生成发展,是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人民军队培育了井冈山、长征、“两弹一星”等革命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着力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军委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为主,全面整顿部队作风,彻底纠治和平积弊,深入端正训风演风考风等,确保人民军队宗旨本色。

  推进纪律高压。严格统一的革命纪律、铁一般的纪律要求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显著标志,也是人民军队获得群众真心拥护支持、能够不断从挫折中奋起并走向胜利的保证。早在1927年10月,毛泽东即向革命队伍宣布了“三条纪律”。革命时期,先后颁布《中国工农红军纪律条例(草案)》《八路军抗日三大纪律》《入城纪律守则》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军队多次修订《纪律条令》、下发各项纪律法规,并深入开展系列纪律教育,严明党的纪律要求,强化纪律刚性执行。

  创新制度根本。军队党的制度建设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保障。在长期实践中,党注重把领导工作和党内生活中的重大经验总结凝练成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各项党的制度,颁布了《政治工作条例》《党委工作条例》《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等系列法规,以制度建设规范解决军队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2020年颁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党的建设条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基础性、开创性、实践性,必将推动我军党的建设达到新的更高水平。

  推进军队党建守正创新

  党的建设是军队建设发展的核心和全部工作的关键。当前,要奋力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深入落实军队党的建设“走在全党前列”的更高更严要求,大力推进军队党的建设守正创新。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做到固本强魂不动摇。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90多年来,正是因为我军高度自觉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才使我军铸牢了军魂、汇聚了伟力、取得了先进性,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当前,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及社会消极因素等加紧对我军进行渗透,大肆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大力实施“西化、分化”和“政治转基因”工程,妄图把我军从党的旗帜下拉出去。为此,我们必须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命根子紧抓不放、常抓不懈,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

  聚焦备战打仗的主责主业,始终做到贯穿全局不偏移。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以及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根本要求。习主席强调指出,军队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来展开,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增强剂和功放器。我军要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必须自觉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为此,要在军队党的建设根本原则中强调主责主业,在军队党的建设主要任务中突出备战打仗,在军队各级党组织政治责任中强化领战抓战务战,在军队干部及人才队伍建设中强化联合作战指挥、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育,在全体官兵中强化打仗意识、树立实战导向、增强战斗精神、培育血性胆魄。

  围绕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始终做到全面推进不松懈。军队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军队党的建设必须紧盯时代要求,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等方面全面推进提升。当前,人民军队处于推进强军兴军伟业的关键时期,军队党的建设必须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以《中国共产党军队党的建设条例》为基本遵循,在政治建设上坚定信仰信念、落实“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严肃政治生活;在思想建设上强化理论武装、突出党性教育、加强道德引领;在组织建设上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队伍建设、建强组织堡垒;在作风建设上落实各项规定、弘扬严实精神、传承优良作风;在纪律建设上开展纪律教育、厉行正风肃纪、强化刚性执行;在制度建设上强化党章意识、落实条例法规、维护制度权威等。从而全面强化军队党的建设,巩固拓展军队政治、组织、制度等各项优势。

  (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