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
2020年06月18日 07: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8日总第1950期 作者:蔡立彬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2018年、2019年在学研究生分别达到263.96万人、273.13万人和286.37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新征程。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时代强音。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应强化“四个服务”意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富有时代意义的改革与创新。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新型创新型国家的重任。研究生教育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生人才培养,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抓好质量是关键。在研究生的诸多素质中,“德”的素质尤为关键,是摆在第一位的。开展思政教育,就要着眼于研究生思想道德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研究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立德树人的本质是德才双馨、学研并举。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履行好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一是要立师德。所谓正人先正己,只有立师之德,才可能真正产生教化之力,育生之德。立师德,要求研究生导师自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立师德,要求研究生导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真正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与引路人。二是研究生导师要勤学苦练,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与学术修养,精专与广博相结合,做到“学富五车”。要坚持学术研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相互促进。三是要着力培育研究生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技术研发的创造能力,使之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将立德树人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研究生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研究生教育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把好研究生培养质量关,就要注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就要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将立德树人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各地高校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例如,上海交通大学要求导师应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从课堂教学、学术指导、科研训练、论文指导到就业指导等环节,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文化素养,把研究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巩固思政课程主阵地

  按规定开设研究生思政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2学分,同时须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中选择1门作为选修课程,占1学分。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2学分,同时可开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列入学校博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鼓励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在各地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将以上政策落实到各类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各环节,是基本要求,也是底线要求。

  推进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统一”。以此为根本遵循,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新风尚。当前改革创新主要集中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例如,深圳大学以“学校文化创新发展纲要”为统领,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模拟实验室”,成立全国首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模拟实验教学中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探索了思政课“四结合,一体化”育人体系,建构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通了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改善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激发体系创新源动力

  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各高校研究生在校生规模激增,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思政教育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松散和薄弱,责任落实不明确等。因此,要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系统。要逐步优化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环境等研究生思政教育系统五大要素及其构成,提升系统工作效能。

  建设“十大”育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以落实纲要为契机,搭建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推进研究生思政教育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实现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各环节,形成研究生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发挥团队作用是关键

  汇聚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力量来自方方面面,教育效果的最终呈现,是各方力量共同作用的总体结果。因此,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中,需要高度重视团队建设,把发挥最佳团队作用视为关键。一是研究生导师团队。导师既是教授治学的当然主体,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研究生导师,做人要正、待人要仁、处事要信,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学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关爱研究生,做到“严中有爱、严爱结合”,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为研究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思政课教师团队。研究生思政课担负着学术能力培养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职责,影响着研究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思政课教师要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标准,严于律己,教书育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三是政治辅导员团队。辅导员是从事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之一,是推动研究生德育发展、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且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四是教学管理人员团队。主要包括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系主任和研究生秘书,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做到既讲原则、重规范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解决研究生的合理诉求中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五是朋辈教育团队。以专业(学科)、年级或学生社区为基本功能单位建立多个朋辈教育团队,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开展研究生自我教育,从而推进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朋辈教育的独特优势就是,加强对研究生专业组长(或研究生班班长)等领头羊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学术交流、朋辈工程、社会实践、结对互助、党团活动等途径,有效实现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功能,这种教育方式平等、亲切,更容易为研究生所接受。

  基于新闻舆论、课程建设等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团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总是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他们是一支充满活力、有战斗力的团队。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许多优秀青年教师活跃于新闻舆论阵地,为抗击疫情发声,汇聚正能量;在新时代“金专”“金课”“金师”建设中,许多优秀青年教师奋斗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名师队伍建设的第一线,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在高校新闻舆论、课程建设等诸多重要工作中,让优秀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协同工作,充分发挥优秀青年教师团队作用,引领研究生,影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亦能收到优良的思政教育效果。

  构建长效机制作保障

  研究生思想道德自律机制。研究生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只有苦尽才能甘来。近年来,在研究生群体中确实出现了个别学术不端等恶劣事件,虽然这些都是极个别现象,但应当引起警醒、重视。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中,急需建构研究生思想道德自律机制,以保障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平等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中,应当倡导、融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其次,导师要注重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与沟通,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鼓励和支持,引导研究生提高抗击困难挫折的心理素质。

  构建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机制。一是完善评价考核机制。要把教书育人列为研究生导师评价的核心内容,加强对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情况的考核评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对师德失范的导师坚决清除出导师队伍,严重的开除教籍,移送司法机关。二是明确表彰奖励机制。要将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考评结果,列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评的鉴定、引导、激励及教育功能。要强化示范引领,对于优秀的导师或团队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积极推广其成功经验。三是落实督导检查机制。在日常课程教学、论文指导等全过程各培养环节中,要加强研究生教学督导、检查,对于未能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导师、授课教师,要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停止教学资格等处理措施;对师德失范者,要严格按照“一票否决”进行处理,绝不姑息。最终,构建促进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长效机制,使立德树人工作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

  (本文系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东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2016JGXM_MS_37)、广东省扶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基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粤财教[2018]127号)、2019年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