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货币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2023年03月08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8日总第2605期 作者:高蓓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缩小收入和财富的差距,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对收入和财富差距的影响,对于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理论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收入和财富差距几乎在全球所有国家都有所扩大,此类差距问题在中国同样备受关注,基尼系数长期在高位徘徊。与此同时,家庭财富差距较收入差距情况更加明显,而房产成为家庭财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根据CFPS调查数据测算,中国居民家庭房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为75.7%,房产对财富差距的贡献程度高达70%左右。理论上,造成经济差距的因素是多维的,如全球化、技术进步、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变化等。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还表明,宽松货币政策也会加剧收入和财富差距,以下给出宽松货币政策影响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

  第一,宽松货币政策会对收入分配和财富计价产生影响。由于不同家庭在收入构成、储蓄习惯和投资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都可能使得货币政策对收入分配和财富计价产生影响。例如,货币政策通过投资组合渠道,可以对家庭投资收入产生或正向或负向的影响,通常会使得持有金融资产和房产的家庭获得更多投资收入。同时,货币政策会通过利率变动影响资产价格,而通常宽松货币政策会显著提高包括房产在内的多种资产价格,即投资收入和金融资产作为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时可以提高财富价值。

  第二,宽松货币政策会加剧贫富差距。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国家长期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长期利率和实际中性利率不断下行。与之相伴的是,各国差距状况急剧恶化,引发了人们关于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加剧贫富差距的担忧。理论上,宽松货币政策通过提高投资收入和资产价格使富人受益,继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而实证结果也对此完全支持,宽松货币政策会显著提高家庭的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但对后者的影响更大。此外,货币政策对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即宽松货币政策对高收入、高净值家庭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低收入、低净值家庭。因此,由于货币政策影响的非对称性,其对财富积累的结果必然是非对称的。

  第三,宽松货币政策对财富差距的影响与房地产有关。考虑到家庭对房产投资的偏好,现有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之所以对财富差距产生更大的影响,是因为房产价值的整体快速攀升,以及城乡、区域房地产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即房产是导致货币政策对财富差距影响的重要因素。通常当房价快速上升时,持有更多房产的家庭财富会增加更快。此外,城乡房地产市场分割背景下,农村房产因为低流动性而难以对其估值,升值空间较小,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城市家庭收入和财富增速远大于农村家庭,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大了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同样,房地产在不同区域发展也存在严重不平衡,这导致宽松货币政策对东部发达地区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影响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政策导向 

  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更好甄别宽松货币政策对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的影响,需要始终坚持货币政策中性,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市场,坚持均衡共享经济发展理念。

  第一,坚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中央银行主导出台的货币信贷政策,是商业周期中影响收入差距的宏观经济力量。为此,应高度关注货币政策对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充分估计不同政策组合对收入和财富分配产生的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和公众沟通。保持货币政策定力,绝不搞“大水漫灌”,更加谨慎地保持长期政策稳定,避免受到短期政策目标的影响。特别是当放松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应以应对经济衰退时,应灵活使用各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第二,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市场。鉴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房地产市场影响家庭财富,仍需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长期不变。稳定城市房地产价格,优化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同时,盘活用好农村居民资产,打破城乡房地产二元化格局,在农村住宅、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合理有序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和财富。

  第三,坚持均衡共享经济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土地出让金反哺农村的比例。用好财税激励约束工具,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使其可以缓解收入与财富差距。高度关注与财产相关性税收的调节作用,建立健全以遗产税、财产税和资本所得税为核心的再分配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房产税相关立法,试点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此外,还应加大教育投入和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全民金融素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惠及更多家庭。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