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生态化发展
2023年05月09日 14: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9日第2645期 作者:郝立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叠加兴起,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生态问题越发成为多领域、深层次的重要问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驱动生态化发展,成为解决生态问题、满足人民对优美环境向往的有效化解之道。面对全球大变局和国内需求升级的双重影响,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创新,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生态意蕴,以生态为科技创新的“底色”和指向,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的生态格局,已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理解科技创新的生态意蕴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日益成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这要求科技创新必须从重速度和数量转向重质量和生态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随着我国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科技创新生态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形态在坚持人类主体地位基础上,突破理性主义和工具实用主义的窠臼,不断拓展道德关怀的范围和对象,形成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发展状态。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和自然不断打交道从而实现生态现代化的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创新。从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看到,自然对于人类的附魅、祛魅和返魅,离不开人所掌握的自然发展规律和生产工艺,离不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更是要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最新成果,让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这既表征着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又暗含着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过程,这种生产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自然以适应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绿色化科技和科技绿色化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化科技是实行生态化和清洁化生产方式,循环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随着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种类和功能日益丰富。比如,减量技术、资源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等。而科技绿色化则是将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渗透到技术创新体系中,按照生态化和系统化思维设计和使用科技。比如,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突破单一科技领域限制,从多点多维整合为“去中心化”的系统集成,生态思维和整体意识成为其内在要求。

  三是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增进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价值认同是社会成员在对不同社会价值符号理解与认可基础上,产生集体意识进而达成理性自觉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社会价值认同样态。在这种价值认同下,科技创新表现为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这也是依靠科技力量向大自然进军的狂飙过程。但随着一系列生态危机频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人的和谐则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基础。在这个实现过程中,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成为当代价值符号,科技创新生态化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文明提升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把握科技创新的生态原则 

  科技创新发展本身往往并没有善恶价值指向。从波普尔的科学否证论或库恩的科学范式论等诸多理论中可以看出,科学虽不代表真理和正义,但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来使用和反思科学是必要的。这启示我们,在风险社会背景下,人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科技要素,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坚持生态化原则和方向。

  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原则。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科技创新发展作为基础战略支撑,就不可能完成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科技创新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原有较为单一的学科创新走向综合的跨学科创新,这是科技创新发展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是科技健康前行的要求。当代关涉到生态环境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环保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科技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立在对自然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要用科技力量加深对碳循环机理等自然规律的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二是坚持生命共同体的原则。生命的延展和存续是社会关系建构、历史活动推进的前提。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过程中,不断超越自然有限性,“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而结成“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需要注意的是,科技理性滥用颠覆了“人是自然界的看护者”身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系遭受冲击。环境恶化警示我们反思科技创新中的生命视域。我们不仅要把人类看作生命共同体,更要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生命共同体。作为人类能力增强手段的科技创新,不仅要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和人本质的对象化,也要保障人和自然的共存共生共荣,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一种面向未来和创新的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表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基本价值取向包括生产力标准、生态标准和社会标准。科技创新生态化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一方面,科技创新作为生产要素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需求,主要基于“物理学和化学”,表现为一种“操纵自然的科学能力”。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生态化发展又充分考虑了“环境中的生物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也充分反映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因此,科技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为社会生产提供足够多的物质基础,也要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现途径。

  构建科技创新的生态格局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种发展方式的实现呼唤科技创新来增值赋能。审慎合理地对待科技创新,构建科技创新的生态格局,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说明的是,科技创新生态化发展不同于科技创新生态的发展。前者指的是生态学向科技创新领域的生成,后者则指的是科技的研发、量产和市场的链条化发展过程。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化发展格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观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如今,科技创新已超出人与自然双向建构的过程,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方式和手段,并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大推动生产力向前跃进。“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在把握客观发展规律基础上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改善,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科技创新生态化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既以创新为动力,又以绿色为方向,同时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各层次各领域。这意味着,在科技创新生态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解决社会内外联动、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等问题。

  二是以生态科技文化为指向。生态危机引发的生存问题,迫使人们审视自身的文化。正如沃斯特(Donald Worster)所言,“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就需要我们放下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纠正生态中心主义的偏颇,从征服自然的传统科技文化转向生态科技文化。生态科技文化主张用生态文明价值观评价和规约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范围,从而确保科技沿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健康发展,是生态文明和科技发展协同创新的必然趋势。培育和涵养生态科技文化,一方面,要充分吸收人类科技文化和生态文化。比如,西方科学范式、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科技和生态启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儒家强调的“时中”和“不违农时”等,就是在把握自然规律基础上总结出的生态智慧。

  三是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科技创新生态化发展的过程,需要规章制度为其设定实施框架和践行方向,并需要法律为其健康运行保驾护航。我国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生态保护、生态利用、生态修复、生态责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用制度和法规为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提供支撑。另外,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机制创新氛围,完善科技生态化评价体系,对科技研发和应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充分释放绿色生态技术的实践动能,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科技创新合理开发新能源,从而确保既能管当前又能利长远。

  总之,科技创新要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为生态文明建设增值赋能,用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另一方面,要注重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和伦理价值,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目标融入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就业质量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