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生动体现
2021年06月07日 09: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7日第2181期 作者:邹兆辰

  汪受宽教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华夏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上下册,100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少数民族史学史,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空白,是史学史学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史学史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版了多部专著和教材,但这些成果中并不包括系统的少数民族史学史。1984年,白寿彝先生在他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史学史》“导论”中说:单就中国史学史来说,汉文史书浩如烟海,整理出来一条发展的线索,已经很不容易;国内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白族等,也都有他们的史学,现在我们知道得还很少;把中国史学史写成一部多民族的中国史学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白寿彝先生指出,不写兄弟民族的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就不算完整。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开始提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课题任务。2005年底,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汪受宽牵头,联合甘肃、云南、广西、西藏、内蒙古、辽宁、海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历史和史学史研究者,共同申请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课题,获教育部立项。十余年来,各地学者写出大量有关少数民族史学的专题研究成果,由主编按照史学史的学科规范和课题设计的要求,进行统稿删改,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新成果。

  编写一部系统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确实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我国古今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千差万别,各民族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参差不齐,各民族文字的产生有早有迟,对民族文字的使用有多有少。直到20世纪50年代,许多民族才创立本民族的文字。上述情况给编写少数民族史学史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各民族史学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许多民族历史上并没有现代意义的以民族文字撰写的史学著作,很难完全按照以往形成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框架和概念对少数民族史学进行归纳,因而必须进行许多新的探索。

  该书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定位为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为对象,探讨对少数民族发展历史的观察、认识、传说、记述和研究。其历史传承者主要是各少数民族本民族的成员,也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成员,还有民族政权或一统政权的史官和史家;其形态有历代承循不绝的口述史学,也有文字书写的史著、诗文、碑传等;记史所用文字有少数民族的本族文字,也有其他民族的文字,尤其是古今各民族通用的汉字。该书的宗旨是通过了解和研究各少数民族的史官、史家与史学成就,综合研究和宏观把握少数民族的史学思想、历史观念,及其与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的关系,探索少数民族史学的个性特点、优良传统以及各民族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借鉴等,从不同层次对少数民族史学遗产进行发掘与总结,揭示各民族对中华历史及中国史学史的贡献,展示中国史学史多元一统的历史面貌与特点。

  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少数民族史学史著作,该书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一,纵向地梳理了中国几千年少数民族史学发展史,呈现出一个连续发展的全貌。该书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至南北朝(公元前3000年—公元580年),即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初起时期,特点是少数民族史学产生和以汉文书写为主。第二阶段为唐宋辽夏金(581—1279),即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史学全面展开的时期,诸多民族开始以本民族文字、以各种体裁记载本民族的历史和史观。第三阶段为元明清(1206—1911),即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史学的兴盛时期。第四阶段为20世纪,即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全面开拓、充分发展和走向全盛的时期。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和史学发展的连续性,成为一部系统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通史。

  第二,从横向上看,该书对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少数民族和今天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的史学进行了全覆盖的研究。该书的价值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对很多民族的史学研究是具有原创性的,如对匈奴族史学、吐谷浑族史学、百越各族史学、壮族史学、白族史学、苗族史学、土家族史学、渤海族史学、党项族史学、哈萨克族史学、柯尔克孜族史学、黎族史学、台湾少数民族史学、达斡尔族史学、鄂温克族史学、纳西族史学、裕固族史学、撒拉族史学、东乡族史学、保安族史学,以及拉祜族、普米族、独龙族、阿昌族、哈尼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史学的研究,都是课题组成员对该民族史书和史学成果多年艰苦爬梳的结晶。对于那些已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少数民族史学,如十六国民族史学、北朝史学、彝族史学、藏族史学、蒙古族史学、突厥族史学、回鹘族史学、契丹族史学、女真族史学、满族史学、回族史学、维吾尔族史学等,该书在参考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同时,也从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全新学术视角,进行了新的研究、补充了新内容,因而也具有原创性。

  第三,创造性地探索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新撰写模式。作为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该书在编纂体系、叙述方法、材料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创新之处。例如,把历史上存在的少数民族史学与当今存在的少数民族史学有机融合在一个系统中;把历史和现实中影响很大的重要少数民族和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的史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传统的汉文历史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史”中关于少数民族的记载与少数民族的口头流传、碑帖、史诗、大事记等资料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新样式,为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开创了新路径。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编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史学史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这部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系统研究成果使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得到发展和健全。同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编撰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对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