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式区域与城市现代化之路
2023年05月08日 07: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8日第2644期 作者:任吉东 喻满意 许哲娜

  4月15日,由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业委员会、《城市史研究》编辑部主办,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协办的“城市与区域社会暨中国城市史教材编写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城市与区域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第一,探讨学科理论与学术方法。理论与方法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如何科学建构城市史理论并借鉴其他学科方法一直是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刘志伟以大湾区城市格局演变为中心,梳理了区域城市群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乃至语言方面的联通与互动,提出了城市史研究的若干启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剖析了城市史的相关概念与研究实践,指出了城市史理论构建的路径方向。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教授涂文学探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路径,认为尽管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起点较低、进程曲折坎坷,但是通过外部示范与内部效仿、国家主导与民间参与、城市拉力与乡村推力的双向互动等多重路径,开启和形成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独特道路与发展模式。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利民认为,经济分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会为城市史研究营造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提炼出更为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全方位地解读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与模式。四川大学城市史研究所教授何一民指出,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态度,有鉴别地汲取当代国际城市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以此来考察中国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整体轨迹,揭示其发展演变的阶段性,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二,聚焦城市发展与区域变迁。区域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互为表里,是城市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四川大学城市史研究所教授鲍成志指出,成渝铁路是助推沿线城市发展格局转变的重要动力,不仅有效刺激了沿线城市对可达性的渴求,带动了城市人流物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工业规模化发展以及区域城市体系构建,而且扩大了城市影响力,使城市文化变得更为进取、开放和多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卫良认为,杭州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可以分为传统城市空间的延续、突破和大城市构建三个阶段,其发展与国家政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姜建国从长时段考察了明代云贵地区的城池,认为明代云贵地区城池地理分布特征与云贵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貌、交通路线分布以及明朝的经营策略息息相关。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肇磊考察了新中国水电开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认为新中国水电的大规模开发优化了城市的区域空间布局,促进了新中国城市一体化的发展。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龚宁还原了天津日租界划定、规划和建设的历史过程,认为天津日租界的规划和建设过程是各种规划风格、理论与实际相互融合的结果。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讲师赵琪认为,海漕的兴起、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使得刘家港迅速发展成了兼具海漕和海外贸易双重功能的重要港口。

  第三,关注城市群体与社会治理。时代发展必然导致新的社会阶层与群体的产生,也必然萌发新的社会问题、催生新的治理方式。上海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敏以五卅运动中的工人救济金为例,考察了城市群众性运动与多元利益诉求。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健以清代上海的船商阶层为个案,指出上海商绅之间通过各种方式构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形塑了商绅的身份认同。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云兰认为,天津坟茔墓地的百年发展,是一个从无意识地保护人居环境到有意识地维护公共卫生的近代化历程。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耀关注了汉江沿岸城市的商业会馆,认为它们是具有重要标识意义的城市地标性景观,也是集体认同的城市记忆之所。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舟祺考察了1931年武汉水灾的应急反应模式,梳理了民国时期治安应急机制的优劣。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周扬波以明代清官况钟为研究对象,认为需要辩证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客观分析况钟政声产生的环境氛围,从而为今天培育优质治理环境提供借鉴。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教授李卫东解读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中的“法”“法制”和“法治”等概念,认为法治不仅是城市社会治理的最好方式,而且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吉东以近代城市苦力行业为研究对象,认为相关行业的变迁体现出社会转型时期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博弈。

  第四,书写城市文化与学科教育。城市文化是城市性格的集中体现和显著特征,其体现形式和书写方式因城而异、因时而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熊月之以江南文化为例,认为任何地域的文化建设都需要经历从自发到自觉、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笑川认为,章太炎苏州讲学的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苏州城市的思想文化动向。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弛剖析了天津贫民半日学社,认为该学社对天津社会教育与慈善救济事业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张梦妍以扬州天宁寺保存的施食经幢为出发点,考察了作为仪式核心环节的如来名号问题,认为在实用与需求的立场下,仪轨文本的学术准确性和历史正统性都是可以让步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胡悦晗等探讨了经典研读与“中国城市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罗艳春以天津义和团纪念馆为例,总结了博物馆实践教学的做法与经验。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先导引领,区域是城市发展的保障基础,两者都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与会学者表示,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区域与城市发展规律,解读把控区域与城市运行轨迹,探求中国式区域与城市发展之路。这既是进一步拓展城市史研究深度和广度的需要,也有助于为当前我国区域城市发展提供经验与镜鉴。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