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日记的学术价值
2024年02月28日 14: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8日第2841期 作者:刘玉山

  中国的日记文体兴起于唐代,近代以来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写日记的习惯蔚为风潮。日记将人们带入历史情境,折射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众生相。晚清有著名的四大日记:《越缦堂日记》《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和《翁同龢日记》。有些日记的持续写作跨度很长,如《刘绍宽日记》和《张棡日记》都超过50年。

  中国近代日记的作者群分布广泛,有晚清、民国官员,如《翁同龢日记》《刘坤一日记》《蒋介石日记》等;有教育界翘楚,如《蔡元培日记》《梅贻琦日记》等;有文学名家,如《鲁迅日记》《郁达夫日记》《朱自清日记》等;有著名学者,如《胡适日记》《竺可桢日记》《吴宓日记》等;也有一些社会贤达,如《曾琦日记》《黄炎培日记》等。随着各个地方对未刊或新发现日记搜集整理的重视,一批在小范围有一定影响或普通百姓的日记,如《退想斋日记》《赵钧日记》《疚庼日记》等相继出版。这些日记的学术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创新学术研究

  中国近代日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第一,弥补其他类型史料文献欠缺的生命流动体验。日记具有私密性、真实性、多元化的特点,情感表达往往浓烈、率性,大部分作者都是写给自己的“备忘录”或每日省察,因而能够较多融入个人情感体验,为学界提供了别样的观察视角。写作形式也灵活多样,“意识流”长篇琐记可以,三言两语亦可,在深刻性、形象性中流淌着生命过程,可以弥补其他史料文献文体过于板正、不够灵动的缺憾。

  第二,为不同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增添了重要史料来源。人文社会学科的史料来源有档案、著作、数据库等,日记是这些文献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批日记整理丛书出版,如《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中国近现代日记丛刊》《近现代名人日记丛刊》《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等;一些地方图书馆在日记搜集整理方面也开始发力,不少乡邦日记如《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湖北省图书馆藏稿本日记四种》《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等陆续问世。大批未刊日记的出版增加了学术生长点,很多学者围绕日记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诞生了一批以日记研究为鹄的的学术团队。

  第三,为不同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议题,为教育史、心灵史、风俗史、阅读史、情感史、疾病史等日常生活史提供了“源头活水”。田正平的《日记里的教育世界: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挖掘了近代日记中蕴含的教育史面相。大量的阅读史体验也鳞次栉比,我们在《夏鼐日记》中看到作为清华本科生的夏鼐经常一天阅读一两百页的学术书籍,很少间断,且阅读速度很快。黄道炫以《刘荣日记》为中心发表了《“二八五团”下的心灵史——战时中共干部的婚恋管控》一文,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与此文主题类似,浙江云和县档案馆藏《鼎臣日记》,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一个青年人的婚恋观、生理变化以及几乎遍及每日的自我省视。翁同龢父子日记及同时代《林骏日记》《张棡日记》《刘绍宽日记》等,对于1902年的瘟疫流行都有着深刻的描述。《张棡日记》中作者把每日阅读的书籍记录下来,阅读书目广博,反映了晚清沿海士人阅读视野的开阔。还有很多晚清日记如《余绍宋日记》《坦园日记》记载了大量的民风民俗,提供了清末民间社会的生活场景图。

  第四,日记中的一些记载为现有论点提供了新的证据。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在1938年1月5日日记中高度评价了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决心,“全国对抗战心口如一,除第八路军的人第一,李德邻部的人次之,其余类多口是心非”。这是来自国民党高层对八路军奋勇抗敌的正面褒扬,而且是来自日记的真实情感流露。1905年,北京正阳门外发生了出洋五大臣被炸事件,《徐世昌日记》《绍英日记》等多种日记对此事件的记载揭开了事件的真相。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在1909年日记中记载了巡阅南海并勒石命名的壮举,为中国政府宣誓南海主权提供了重要历史和实物证据。随着一些普通百姓日记的发掘,基层民众记载中又储藏了大量的事实真相或佐证,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现有事实证据的范围。

  第五,身处同一时代的不同日记主人对同一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记载,深蕴个人情感体验乃至时代介入,他们在不同空间、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心态下的集体记忆笔触多样、详略各异,为后人提供了完整真实的历史现场对比图景。利用日记比读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贾宏涛就对翁同龢父子的居京日记进行了对读研究。涉及近代重要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割台、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废除科举、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在同时代日记中都有丰富的个人体认记载。如1905年废除科举这一重要事件,太原人刘大鹏《退想斋日记》表现出来的是抗拒、愤懑甚至绝望,诸如“吾辈生路已绝”这样的慨叹非常集中,他的郁结被鄂州人朱峙三言中“醉心科举之人,有痛苦者矣”。常熟人徐兆玮在日记中对科举废除曾言“大快大快”;瑞安人林骏在日记中将科举比作“毒药”;平阳人刘绍宽也认为:“升官发财之习惯思想,盘结于人人心脑中,已二千年……无非‘科举’两字。”类似这种对待同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不同因应,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内涵值得深挖,而日记的比读对照研究路径无疑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合理解读、挖掘日记价值

  中国近代日记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必须披沙拣金、锲而不舍;在解读和挖掘过程中必须去伪存真,注重多学科交叉。民间收藏日记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日记研究目前还处于广阔的“蓝海”状态,只要努力深入民间去搜集,总会有新的发现或“意外收获”,这也决定了日记研究是常研常新。民间私人收藏、县市档案馆的未刊日记、一些网络资源等都蕴藏了丰富的来源,即使搜寻到了日记,但很多字迹潦草,几难辨认。笔者在做这项工作时深有感触,不仅需要深厚的古文字功底,更需要长久的耐心,我们今天看到的出版日记,其背后的整理校对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学理层面上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提高研究质量。日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白板”,如何在上面泼墨成画则取决于画工的技巧,跨学科研究则是不二法门。日记强烈的个人主观表达决定了其与生命史学、心灵史学等是“孪生姐妹”,但其深刻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远不止于此。从目前的学科门类看,几无不包,甚至理工农医也多有涉及,比如《竺可桢日记》《翁文灏日记》,作者本身就是气象、地质专家。当我们面对日记研究时,要根据日记整体内容裁量适合的学科代入,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深度。如《鼎臣日记》中涉及很多作者生理变化的记载,不具备医学知识的研究者很难断定这是不是疾病,是什么疾病,如何治疗,对身心会带来哪些影响等。毫无疑问,医学科学的介入直接提高了研究深度。

  正确对待日记的真与伪。我们在强调日记学术价值的同时,也要正确对待日记呈现给我们内容上真与伪的问题。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也因为所处位置不同,接触到的事件会出现“碎片化”现象,因而写作出来的内容可能不够全面。有不少日记作者的写作动机一开始就有藏之名山之宏愿,如《越缦堂日记》;一些名人也可能真性情流露居多,如《季羡林日记》;也可能在记叙中减少感情、更多理性,如《胡适日记》;更有如《阎锡山日记》,阅读体验“良好”,内容充斥道德教化,但联系起真实行状则恍如两人。这些“顾忌”“巧笔”乃至“曲笔”都会影响叙事的第一时间真情状态表达。也因为作者记忆可能出现偏差,出现记错人和张冠李戴的事情亦所难免,这都要我们后学站在第三方视角理性审慎,合理剪裁、合理解读。

  (作者系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