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0年12月24日 10: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4日第2076期 作者:宿光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情感基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身份认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主义一直都是各个时代的主旋律,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励下,团结一致、自强不息,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目标前行。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各种思潮万象丛生,民众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更加强烈。只有将爱国主义时刻融入民众的骨子里,才能牢牢把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才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失去根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全面阐释了中国梦的理论。中国梦的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涵盖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是某一个单一民族的复兴。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要“走中国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立足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导核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一方面体现在文化上的、客观的、自觉的对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另一方面体现在政治上的、主观上的对国家制度、社会建设的认同。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要从文化、精神层面打牢原生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向着民族复兴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享有共同文化、共同利益的有机共同体,是处于同一政治屋檐下的民族共同体。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中华民族承载着各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各民族的命运都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息息相关,是共同实现伟大复兴的命运共同体。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前提。56个民族是一家,让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扬团结奋进的风帆,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前进。

  (本文系兰州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精准化对接研究”(2020SZZX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