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赓续中的“人民至上”理念
2021年12月30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30日第2320期 作者:孙勇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崇高信仰,彰显了党的人民情怀的时代赓续,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人民至上”内蕴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底蕴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人民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其治国理政的价值目标,充分彰显了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整体性和现实性。

  基于唯物史观,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定位是坚持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群众不仅创造历史,同时也谱写历史,而且历史的发展进步必须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发展。具体来看,肯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改革的主体以及社会创新的主体,意在强调实现中国梦要依靠全体人民群众。同时,只有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再有,我们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既定的社会发展目标。从实践中可知,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动力。只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才能在各项工作中尽可能凸显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坚守和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人民立场,才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赢得人民信任、获得人民拥护,实现发展成就、取得事业成功。

  “人民情怀”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道路,一方面体现为充分激发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使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主题的伟大实践,在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着人民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这个初心和使命始终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进而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和伟大飞跃。这一历史性变革和伟大飞跃实质上是人民的站起来、人民的富起来、人民的强起来,实现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

  例如,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和激情燃烧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宣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内涵丰富的“群众路线”生动诠释了“世间一切事物,人是第一宝贵的”这一历史命题。中国共产党依靠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人民战争,搬走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获得了解放,中国获得了新生,忍受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换了人间”。在毛泽东的历史视域中,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他告诫全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党中央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信念,用“我们的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赋予“为人民服务”以全新的内涵。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对外开放,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断推动改革开放走向深入。进入新时代,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不断的奋斗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逐步在实践中展开新的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新的历史方位的集成创新。

  “人民情怀”价值理念始终与时俱进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的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种自然灾害又突然而至。“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击战到各类防汛救灾的阵地战,从全国两会到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始终强调,我们要秉持人民情怀,要积极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毫不动摇、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信念,而这则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至上”理念蕴含着“人民才是真正英雄”的主体逻辑。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看,历史活动可被视为人的现实活动,而人类历史的诞生则是人民物质生产的过程。不同的国家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构成,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含义是,在参与历史活动的一切人中,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020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波兰总统杜达通电话中指出:“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中国14亿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坚定信心,同疫情进行顽强斗争。中国广大医务人员奋不顾身、舍生忘死,这种高尚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人民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这是一场“人民战争”,要充分强调人民在疫情防控中的主体作用。

  “人民至上”理念体现着“生命至上”的价值逻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旨归,将人民高于一切和生命重于泰山的崇高追求作为行动准则: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不惜一切代价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助工作,筑牢了人民生命安全的防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

  总而言之,“人民至上”理念深刻体现了人民主体逻辑和人民价值逻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决定了我们必须植根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党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研究”(16KSE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