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
2024年02月01日 10: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1日第2828期 作者:钱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加强对口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这一概念的开创性提出,引起了各届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对于新时代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保证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研究新质生产力的立场与角度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的。劳动者是对从事劳作活动一类人的统称。生产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把自己的活动加在劳动过程中的一切物质资料。通常把劳动者称作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称为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劳动者就是劳动力。劳动力就是指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能在社会生产中从事具体劳动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物质要素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物质要素只有被人掌握,只有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人类社会已经充分地享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的伟大的生产力创新成果,而当代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正在兴起,现实世界已进入到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时代。在这新的时代,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创新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就是说,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一定要走好科技创新进步这手棋,抢占先机、获取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优势。为此,在实现中国式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必须自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社会经济实践的角度讲,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先进制造业和电子通信业等产业,就是要发展数字农业、数字工业和数字服务业。毫无疑问,新质生产力是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力。

  有学者认为,从哲学视角看,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概括地说,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不但包括人的因素,更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马克思曾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把握了生产力的科技内涵,体现了对技术进步的把握。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所以说,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都体现了一种认识的创新和超越。

  更进一步讲,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创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因此,作为经济理论的创新,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认识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和角度展开。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

  劳动区分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即相对而言,生产力是劳动的表现形式,劳动是生产力的实质内容。因此,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上认识新质生产力需要从蕴含及体现社会经济生活实质内容的劳动发展的角度作出深刻、系统、贴切的考察。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由此表明:劳动是一种过程,劳动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劳动过程表明劳动是具有整体性的,不能没有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也不能没有作为劳动客体的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和人的自然化),劳动必定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任何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具有整体性的,即都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合为一体发挥劳动整体作用,任何劳动成果都是在劳动整体作用下取得的。劳动决不仅仅是劳动主体活动,决不是只指人的自身活动,而是指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任何劳动中,劳动主体在劳动整体中都是只起到施动性作用,而不是全部的劳动作用,相应地,劳动客体在劳动整体中都是起受动性作用的,即劳动主体的施动性作用与劳动客体的受动性作用共同构成真实的劳动整体作用。也就是说,根据马克思的界定,作为生产力的实质内容存在的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所以,从形式讲,新质生产力是新的劳动者与生产力新的物的因素的统一。而从内容讲,新质生产力就是新型劳动主体与新质的劳动客体统一的新质劳动的体现。

  在现时代,这一新质劳动就是智能劳动。智能劳动是在新技术革命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运用才出现的新质劳动,是指以智能型劳动者为劳动主体、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与装备为主要劳动客体资产条件和其劳动客体自然条件合为劳动整体的各行各业劳动。相比之下,传统生产力体现的是历史与现实的传统工业劳动。工业劳动就是以技能型劳动者为劳动主体、以社会化大生产的机器设备技术为主要劳动客体资产条件和其劳动客体自然条件合为劳动整体的工业各个部门劳动。而从现在起步的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质生产力的实质内容是智能劳动。这也就是说,在工业经济社会,是以工业劳动为主,体现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而在走向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将是以智能劳动为主,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经济就是指工业经济高度发达之后形成的社会劳动以智能劳动为主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高效能地形成新质生产力,即依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中发展一定程度的智能劳动创造财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而不是依靠非市场化的分配。

  智能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是智能劳动中的劳动主体。智能型劳动者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劳动工具的从事科学研究或掌握各种高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劳动的劳动者。智能型劳动者不同于掌握各种工业技术的技能型劳动者。技能型劳动者是工业经济中最主要的社会劳动者,在支撑工业经济发展和发达中普遍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智能型劳动者并非毫无技能,而是在拥有一定技能的基础上可以依靠计算机进行智能化的创造性劳动的劳动主体。

  总而言之,智能劳动的劳动主体是智能型劳动者,智能劳动的劳动客体是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以及依靠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开发的新的劳动对象,由此构成新质生产力。这不同于传统工业劳动的劳动主体是技能型劳动者和传统工业劳动的劳动客体是以大机器和自动化生产线为主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以及传统的劳动对象构成的旧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是智能型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是智能劳动的劳动客体。所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立场和角度来认识,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需要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智能劳动。为此,需要培育大批的智能型劳动者,占据科研前沿,坚定地走智能化数字化的经济发展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以及为由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社会向更加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社会转化做好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劳动准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