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城文化遗产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2020年07月13日 09: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3日第1965期 作者:黄兆宏

  2019年8月19—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河西走廊进行考察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这进一步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物保护理念,对我们进一步做好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界历史文化奇迹、中国特殊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长城,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

  长城修筑活动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独特文化积淀,为长城文化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活力,使其能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呈现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精神魅力。特别是在中华民族遭遇外来入侵时,长城文化及其精神鼓舞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他们始终奋发图强,团结向上,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无尽的动力。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坚忍和创造力。这在长城“点、线、面”的布局,“烽、燧、亭、障、关、墙、门、楼、壕”的修建,预警系统、后勤保障系统、邮驿系统、兵力配备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都得到充分体现。

  长城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保障了丝路贸易的安全,有力地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认为,我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强调南北对抗,称长城的功用是挡住胡马铁蹄踏进农耕的土地,这只是一个方面。像唐朝这样有实力的朝代是不修长城挡胡马的,长城有另一个功能必须强调,就是东西交通,用长城保护沿线商旅商道通畅。唐代的馆驿都跟烽燧连用,在那些地区,有一个泉眼就会立一个烽,有一个烽就会立一个驿,馆驿是交通往来的,烽是防御的,互相都是组合在一起的建筑,实际上有保护丝绸之路的意义。

  长城是中华各民族之间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长城被视作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长城以北主要是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长城以南主要以农耕民族为主,当农耕民族政权和游牧民族政权发生冲突的时候,长城就起到了防御作用,保护了农耕地区的安宁。对从事劳作的百姓来说,免除劫掠之灾,可以和平劳动,创造劳动价值。当两方达成和平协议时,就以长城为纽带,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特别对长城以北游牧民族来讲,在这一时期可以充分地吸收农耕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加快民族融合。因此双方共同创造、演绎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长城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精神理念。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中国自古就有“家国天下”“家国一体”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长城的修筑,主要是保证政权不受游牧民族侵扰,即为了国家或大家的安全,朝廷集全国人力物力来修筑。反过来看,只有大家安全了,小家才能免除劫掠之害,安全从事农耕劳作,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甘肃境内分布着战国秦长城、秦始皇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其中明长城1700多公里,战国、秦、汉长城2000多公里,分布在省内11个县市区,蜿蜒3700多公里,是名副其实的长城大省。甘肃境内长城保存较好,时代特征明显,体现出修筑时间久、长度长、分布广的特点,素有天然长城博物馆之称。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长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历史的标尺,长城为历史、考古、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军事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参考。鉴于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对长城的保护、研究和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论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域,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保护传承长城这笔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佟少强带领团队创建的辽宁雨桐玉文化博物馆和辽宁岫岩满族博物馆玉文创馆,在弘扬长城文化精神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2019年10月10日,两馆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内正式开放运营,世界最大“万里长城”主题玉雕和展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玉雕图谱也同时亮相。这是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与长城文化相融发展的完美体现,是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成功举措。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