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为外语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08月17日 08: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7日总第1990期 作者:王景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课程思政实施中高度重视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紧紧立足外语专业特点,挖掘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构建“党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不断推动外语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把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融入专业教育中。“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夜校、党课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学院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示范制度,制定实施师生理论学习计划,为每位教师和每个班级配发双语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开展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广大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积极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通过文献领读、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实践教学等授课形式,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由此筑牢理想信念,校准人生航标,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学思践悟上贯通,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在此基础上,学院创建了理论宣讲常态实境平台——新时代党员讲习中心,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优秀师生党员担任讲习员,坚持听、说、读、写、译同步发展,强化宣讲、对谈、分享、交流、研讨等互动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素质拓展、角色体验等实践形式,丰富诵经典、演小品、拍快闪、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等艺术形式,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资源,面向全体师生开展讲习活动。在讲习过程中,努力让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讲解变互动,以活化的形式代替传统的说教,以小故事引发深思考,以小切口催化新成效,使理论宣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受到了师生的青睐,有力推动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

  将师生的思想检视和行为规范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首先要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理直气壮地把党的声音传达落实到广大学生中去。学院党委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讲规矩”的基本要求,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将师生的思想检视落实在课堂、言行举止规范在课堂,强化了日常管理,延伸了监督末梢,孕育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学院党委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制,对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师生、新入职的教师开展前置文化安全教育。坚持高位引导和底线要求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积极引导基层党支部发挥育人合力。党章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聚焦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的目标,学院党委按照系部专业调整重组了党支部设置,尝试在教学科研团队中建立功能性党支部,按“双高”标准配齐配强党支部书记,开展党支部业务培训,自设党建研究专项课题,推行达标创优考核,不断强化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支部工作中,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组织生活制度,要求各支部强化立德树人的主体意识和行动自觉,动员组织教师党员带头实施课程思政,努力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积极构建“党建+外语课程”思政合力育人模式。各支部先后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集体备课、说课、心得分享等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国情省情社情调研、红色文化考察、乡村英语教师培训、语言应急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院组织开展了首届课程思政在线教学比赛,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全院营造了人人讲思政、课课有思政的良好氛围。

  学院坚持“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着力健全课程思政保障制度;修订了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党委会议议事规则等根本制度,认真执行党委会前置程序。在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使用、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时,党委会先研究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涉及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组织等重大问题时,先由学院党委进行政治审核把关。完善了书记院长带头讲党课讲思政课、学院领导听课等基本制度,实施了院长教学副院长示范教学、课程思政协同联动等重要制度,为党建引领业务、实现思政与业务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