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
2020年09月28日 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8日总第2020期 作者:牛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自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党在西藏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深刻变化,强调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这一重要讲话是一篇指导新时代西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西藏不仅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社会的稳定既要以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也要重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凸显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要“促进生态保护同民生改善相结合”,“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这为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具体工作的开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揭示环境变化机理,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研究提出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举措”。

  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是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其中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稳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是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中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为实现西藏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稳步可持续发展,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我们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加强和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

  第一,加强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建构高原生态体系的知识图谱,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平衡提供知识基础。

  人类探索青藏高原的历史已有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后,青藏高原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事业开始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和支持,中国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由此启动。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建了西藏工作队,首次对青藏高原的地层进行了划分,收集了气候、土质等相关信息;60年代出版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篇之作;70年代,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中国青藏高原的科考事业获得巨大发展,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成立,青藏高原第一期科考工作开始启动。这是中国对青藏高原进行的首次系统、科学、专业的调查研究。考察队对青藏高原开展了地毯式的考察和调研,涉及地区包括藏东的昌都、藏东南的察隅、藏北的那曲和阿里等,收获了有关青藏高原地学、生物学等学科专业相对完整系统的一手资料,以及古人类学、气候、冰川等领域相当有价值的珍贵资料,为了解青藏高原演进历史提供了丰富有力的证据支持。80年代末,考察队对可可西里地区进行系统考察,提出了建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报告。至此,以搜集科研材料、积累调研经验为主的青藏高原科考第一期工作宣告结束。90年代,青藏高原科考工作进入以理论探索为主的第二期。进入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水循环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也对青藏高原科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生态系统、环境变迁成为青藏高原科考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任务也转向通过对研究成果的科学分析,解释变化发生的机制,评估变化对全球生态和资源体系的影响,并提出科学的应对机制。

  通过科学考察,科研人员积累了青藏高原生态的系统知识。他们借助专业知识的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规律和环境变化的机理,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探索科研成果的学理以及现实应用的价值,从而为提出和实施优化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有效措施提供了知识保障。

  第二,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将青藏高原打造成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平衡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建立相应的预警或应对机制,我们有必要借助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研究,了解高原生态规律及其对全球生态和资源体系的影响机制,提出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举措。对青藏高原水资源、生态以及人类活动等环境问题的综合考察与研究,为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等问题,优化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探索高原绿色发展途径等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支撑。同时,也为川藏铁路、中尼铁路、国道高等级化、支线机场、电网互联、水库电站、通信覆盖等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稳固的技术保障。

  随着200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青藏高原考察逐渐打破区域研究的局限,开始注意与全球环境变化相联系。科学研究也开始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科学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转化力度增强,愈益注重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兼顾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等。在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和委托下,考察队将重心聚焦于青藏高原自古以来的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从生态文明视角挖掘青藏高原具有的战略意义。考察队相继对青藏高原土地、河流水域、冰川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科学应用提出了专业性的规划,对荒漠化治理和冻土研究等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议和方案。2017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将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又向前推进一步。此次科考致力于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保护和第三极国家公园建设方案提出合理建议,积极推动青藏高原科考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加速高原科考成果的数据化和电子化,推动科考成果的转化,助力产业技术的创新,“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青藏高原不仅对全国的环境和经济产生影响,而且对全球的生态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旨在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探究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把握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在此基础上,通过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期服务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这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科考不仅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行动,而且是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支撑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建立,也是对“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的贯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外藏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