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旅游扶贫实践总结 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
2020年09月30日 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30日总第2022期 作者:张葳

  近年来,旅游扶贫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以农民为主体,全民参与、企业帮扶,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和文化,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效,形成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

  旅游扶贫为乡村“换脑”

  旅游扶贫转换了乡村发展思路,让很多位置偏远却拥有良好生态的贫困村找到了新出路。例如,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后坞村、陕西省宁陕县筒车湾镇七里村借助绿水青山发展精品民宿,广西岔山村发展“美食+古村+互联网”,云南玉溪澄江路居镇三百亩村将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十三号行政村利用废弃宅基地建农宅合作社,发展特色民宿,让村民以地入股、以股入社、按股分红。

  旅游扶贫深入实践“两山”理念,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未来还需在乡村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和任务上再强化。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城乡协同联动,做实乡村“厕所革命”,做好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稳步有序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等化,加强乡村文化传承,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大力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深化产业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副产品精加工、旅游商品开发和农村电商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元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旅游扶贫为乡村“换血”

  人才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河北省易县安格庄乡通过恋乡乡村大讲堂、乡旅学院,对村民进行创业培训,并提供创业、就业和技术指导,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中不断增强自信;贵州出台了《全省文化旅游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在就业扶贫上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旅游扶贫通过智力帮扶,持续增强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未来还需在技术支持和服务培训上再精细。要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让村民真正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经营和管理,大力培养乡村带头人。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战略投资者,实现政府引导、资本介入、公司运营、协会协调、多方受益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政府部门要建立基层辅导长效机制,完善人才培训制度,推动乡村与高校、企业加强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实习基地,充分发挥乡贤作用,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发展壮大乡村志愿者队伍,吸引各类人才为乡村旅游提供智力支持。

  旅游扶贫为乡村“换骨”

  因地制宜、科学的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骨骼”与支撑。四川战旗村改革兴村,一二三产联动,在五季花田景区的周边布局特色产业,将有机蔬菜和食用菌种植、郫县豆瓣及调味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升。海南琼中县红毛镇什寒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阿克苏地区以瓜果观光基地、苹果园、核桃园、采摘园、民俗民宿、度假村等构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山西通过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打造旅游扶贫全产业体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了“村级为农服务综合体”,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旅游扶贫加快构建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在农旅融合上不断探索,未来还需在融合深度和链条延伸上再着力。要提高农业传统产业效益,增加附加值等,推动产业叠加,延长产业链;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增值收益农民共享;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新业态,打造一批休闲农业、艺术农业、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培育发展一批农业科普、乡村度假、农事体验、民俗工艺等体验经济项目,大力支持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乡村手工业、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村镇,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发展标杆企业,建成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

  旅游扶贫为乡村“换颜”

  旅游扶贫为重塑乡村面貌、加强乡村治理贡献了重要力量。2017年浙江提出万村景区化,河北省开展“百村示范 千村创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歹苗寨景区依托苗绣、苗俗庆典、木构工艺等苗族特色资源,安顺石头寨村依托布依族“蜡染”传统技艺,信义镇发展共享小院、共享菜园、共享农趣等庭院康养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村闭塞的小路变成了致富路,砖瓦房变成了别墅。

  旅游扶贫掀起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热潮,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未来还需在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上再深耕,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要注重区域之间的差异化开发,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提升辨识度,策划亮点鲜明的乡村休闲节庆活动,开发本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商品和美食,培育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标杆,打造一批高品质乡村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以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工作抓手,培育一批“有情怀、有故事、有文化”的乡村民宿和品牌产品,鼓励连锁化经营,系统输出民宿设计、运营管理、市场开拓等成熟经验。引导、鼓励和支持文创机构、大学生创业群体、艺术家等投身乡村旅游创客活动,开发一批特色鲜明、设计精巧、品质优良、美观实用的乡村文创和旅游商品。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实现形式研究”(HB16YJ06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