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1年01月19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19日第2093期 作者:黄娟 石秀秀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定位与新目标,要求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首先,保护绿色生态是前提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抓大保护和生态优先讲的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前提。”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带,就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建立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一是解决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循环、集约利用,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地等行动,抓好长江禁渔禁捕,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推动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平衡发展,坚持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环境与生态绿色转型,优先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色新能源,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二是强化综合、系统、源头治理。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采取科学方法。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加快构建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新体系。要从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从系统工程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协同治理,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多方面有机联系。既要找准问题更要找对问题根源,从源头上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实现治标与治本有机统一。三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激发各省市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极性,高度重视、积极开发生态产品多种价值,使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使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我们可以总结并推广以往相关探索实践经验,选择更多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途径。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建立完善生态产品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新模式。

  其次,发展绿色经济是首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造长江绿色经济示范带,必须尽快构建绿色生态经济体系,成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一是形成绿色产业与产业链新布局。推动长江经济带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全面提升产业链绿色化水平。推动域内实体经济绿色转型,重点发展绿色先进制造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制造业集群。塑造新兴绿色产业与产业链,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形成绿色产业集群与绿色产业链条。破解“化工围江”与产业同质化问题,引导下游地区部分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优化布局全域绿色产业与绿色产业链。加快形成具有绿色创新力、绿色附加值且绿色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二是塑造绿色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发展绿色经济与产业离不开绿色科技创新。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绿色科技创新带,要求长江经济带加紧布局一批重大绿色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绿色转型,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绿色技术,强化关键环节、领域与产品的保障能力。布局建设以上海为代表的国际绿色科技创新中心,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等为代表的国内绿色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企业绿色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加大绿色研发投入。三是构筑绿色贸易新高地。在新发展格局中,各省市要找准各自定位,提升对外开放绿色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开放型经济。完善长江流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推动各大试验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培育更多绿色贸易新高地。立足国内大循环,利用国际绿色市场与资源,协调内需与外需,平衡进口与出口,坚持绿色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绿色引资、引技和引智并举。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融合,加快建设更多高质量的绿色“一带一路”重要支点。

  再次,建设绿色文化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文化中内涵丰富的绿色生态文化,是长江经济带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带的精神内核,将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一是传承、弘扬与发展长江文化。长江文化,由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组成,山水融为一体是其共同特色,人与自然和谐是其主要内涵。要挖掘长江不同文化高地的绿色基因,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绿色生态内涵,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更多长江文化绿色库存,接续长江文化精神滋养。推动山水文化、运河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结合地域特色,使长江文化与绿色发展的时代精神产生共鸣。二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新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要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生态价值观念,加强沿江省市、有关部门、相关企业领导干部生态文明专题培训,广泛深入开展绿色发展教育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全面提升长江人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认识,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三是构建绿色文化产业新体系。建立完善绿色文化产业体系,重点推动绿色、生态、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建设一批富有绿色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绿色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创建发展绿色生态文化企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绿色文化企业集团,扶持一批中小型民营绿色文化企业。尽快出台文化产业绿色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产业体系健康发展。

  最后,保障绿色民生是主要目的。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更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基础,在优美环境下生产生活是人民的共识和呼声。打造长江绿色民生发展示范带,有利于不断实现长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绘就美丽城乡相融新画卷。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消灭城市黑臭水体,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使城市成为长江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建设美丽、绿色、宜居乡村,深化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净化、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通过乡村生态振兴实现生态宜居。坚持城乡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治理并重,促进美丽城市、小镇与乡村一体化发展,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乡村生活令人神往。二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绿色福利。在当前绿色发展大背景下,要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高质量就业,需要创造更多绿色就业与创业机会,提升人民收入水平。在广大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要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吸引人财物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提高乡村人口收入。三是培育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人民的生活品质,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促进消费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培育绿色生活与绿色消费新习惯。比如,推行光盘行动、节约粮食行动,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养成文明健康的绿色饮食习惯;优化运输结构,完善绿色交通政策,发展绿色公共交通,鼓励人民绿色出行;推进绿色建筑工程,挖掘住宅绿色潜力,培育人民绿色居住习惯。

  (本文系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研究”(19ZDMY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