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法语言学的新成果
——动态语法网络模型
2021年01月19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19日第2093期 作者:徐峰

  基于用法语言学(usage-based linguistics)依据分类标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基于用法语言学,以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吸收功能—类型语言学(functional-typological 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的丰富成果,强调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domain-general cognitive processes)、语言使用和频率在语言结构或语法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广义的基于用法语言学认为,所有坚持语言用法观(usage-based view)的理论统称为基于用法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以及若干类构式语法等。本文阐释的是狭义的基于用法语言学,并认为它区别于认知语言学等其他理论,具有理论的相对独立性。

  作为该领域的重要学者,德国语言学家H. Diessel提出了动态语法网络模型(a dynamic network model of grammar)。作为基于用法语言学的新成果,这个语法模型弥补了前期各种语法网络模型的不足,实现了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和语法网络结构(各类连接)的整合,为语言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框架。

  整合认知过程和连接

  众多认知语言学家、基于用法语言学家在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坚持语法网络观。然而,截至目前,语法网络观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清晰的理论模型。为解决此问题,Diessel教授提出了动态语法网络模型,认为语言结构的所有方面,包括核心句法概念(如短语结构、词类、语法关系等),都可以通过不同类型语言成分之间的连接进行分析。

  动态语法网络模型认为,语法知识需要通过一组位于不同层级的多类连接进行定义。因此,构式本身被视作较低抽象层级的网络,同时它还被视为较高抽象层级中的一个网络节点。构式本身涉及三类连接:符号连接(symbolic relations)、序列连接(sequential relations)和分类连接(taxonomic relations)。较高抽象层级的网络还包括三类连接:词汇连接(lexical relations)、构式连接(constructional relations)和填充物—槽连接(filler-slot relations)。

  动态语法网络模型认为语言使用或语言选择涉及一个无意识的决策过程,它是由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以及记忆和处理(memory and processing)三个不同认知域中的一般性认知过程共同驱动的。这个观点为分析语法网络中的语言结构浮现提供了理论背景和研究方向。每个认知域都具有不同的认知过程,例如,社会认知域包括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和共同背景(common ground)等认知过程,而记忆和处理域包括词汇启动(lexical priming)、结构启动(structural priming)和类推(analogy)等认知过程。这些认知过程存在竞争关系,不仅影响在线语言决策,还对语言发展产生长期影响。

  动态语法网络模型充分实现了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和各类连接的整合。Diessel教授主张每类连接都与特定的认知过程存在关联,这种思想同时体现了基于用法语言学的基本理念,也就是B. Lindblom等人提出的从非语言中衍生出语言,从语言使用的一般性认知过程中推导出语言结构。

  以分类连接为例,Diessel教授认为这类连接涉及不同认知过程运作的两个逆向过程。构式图式的形成体现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a bottom-up process),它是抽象化(abstraction)认知过程对具有相似形式或意义的词汇序列进行图式化(schematization)的结果。新奇语例(novel token)的出现体现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a top-down process),它是构式图式对新奇语言经验范畴化(categorization)或许可(license)的结果。分类连接与抽象化和范畴化等认知过程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分类连接还受到语言使用或语言使用者具体语言经验的影响。

  再以构式连接为例。具有编码不对称性(encoding asymmetries)的语法范畴,如主动句和被动句,形成了构式连接。构式连接与社会域认知过程、记忆和处理域认知过程密切相关。构式连接中体现的语法范畴编码不对称性是以他人为导向(other-oriented)的社会认知过程与以自我为导向(self-oriented)的记忆、类比和激活扩散(activation spreading)等认知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看动态语法网络模型

  动态语法网络模型的理论价值体现在它强化了基于用法语言学的理论独立性。作为基于用法语言学的新成果,动态语法网络模型成功实现了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和语法网络结构的整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基于用法语言学的跨学科性,充分融合了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精华。基于用法语言学的核心思想,诸如语言的动态性、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和语言使用在语法结构形成中的核心作用、语言使用频率的重要性、语言使用者语言经验的重要性、语言习得和语言变化研究在本理论中的核心地位等,在这个动态语法网络模型中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

  动态语法网络模型成功避免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不足,这是它的第二个理论价值。基于用法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之间的理论或学科界限并不清晰。对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涉及认知语言学过于依赖内省证据,其认知性承诺并不彻底,过分关注假设的形成,忽视语言的社会方面等。动态语法网络模型下的语言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对实际语料、实验证据和内省语料的共同依赖,寻求语言证据的趋同性;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切实坚持了认知性承诺;融合了社会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紧密关联等。所有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效地避免了认知语言学的不足。

  动态语法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动态语法网络模型下,语言结构的所有方面得到了统一解释,包括词汇、词组和句式,规范的或特殊的语言表达式,语言产生、语言发展、语言习得和语言变化等。动态语法网络模型为语言研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彼此关联的研究进路,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研究单个语言现象,必须把它放到语法系统或网络结构中,因为语言现象的成因和特征只有在系统中通过与其他语言现象的连接才能得到最为详尽、最为彻底的诠释。语言的价值体现为与其他语言要素的关系,这也是现代语言学之父、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思想。故此,动态语法网络模型在汉语研究,尤其是在相关语言现象系统性方面的研究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期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修辞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14BYY15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