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02月09日 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9日第2108期 作者:黄永林

  世界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当前,以网络为依托,以文化资源为关键资产,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带动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新兴数字文化产业正在形成。2020年11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升级,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正确导向,坚定文化自信。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文化价值导向。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上做足文章,以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引领社会风尚。二是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选取素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数字文化产业品质内涵,打造更多富有鲜明中华文化内涵与特色的精品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就为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是增加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产业要以数字化、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不断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丰富服务模式、提升消费体验,以丰富数字文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的有效供给。二是加强数字文化消费引导。要深入研究数字文化消费特征和趋势,充分挖掘数字文化消费潜力和市场价值,顺应群众期盼和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大众数字文化消费。创新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内容产品付费模式,满足广大消费者网络化、智能化、定制化和体验式的现代生活方式需求。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数字文化产业研发、生产和运营全过程,追求内容呈现方式创新、技术应用创新、产品形态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其一,加快数字核心技术研发。要加强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数字化领域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增强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加强数字产业平台建设。要积极推进文化企业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共性技术供给,着力研究不同结构数据库间的数据交换问题,破解数字资源“信息孤岛”的连接问题。其三,增强数字文化装备产业实力。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研发智能化舞台演艺设备和高端音视频产品,提升艺术展演效果,满足高端消费需求。

  坚持科技赋能,提高原创能力。以5G为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将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加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运用。积极引导扶持数字产业内容集成、服务集成、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通过集成创新重构文化产业内核,提高文化全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构建全新的数字文化产业体系。加强互联网、超高清、VR/A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力推进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的发展,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利用5G技术构建全新生产模式,重构产业价值链,开发文化产业社会服务新领域。其二,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原创能力建设。发挥数字技术对内容创作、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提高产品品质、丰富表现形式。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提高不同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和转换效率。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商业模式和文化业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发展,支持智能技术和创新服务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实现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

  坚持内容为王,强化特色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产业,要坚持内容为王,使数字文化与传统文化共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经济资源,提高数字产业的文化内涵、创意水平和附加价值。其一,立足中华优质文化资源。引入新一代信息通信、数字传媒、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使中华文化经典在数字时代传承和发扬,实施数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数字技术应用产品的开发,探索特色文化的数字化和现代化价值升级,融合数字化技术和全新创意,加强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对接,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要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成一种技术与艺术、文化与产业融为一体的,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审美趣味的产品与服务。结合本地文化元素,使数字文化与地方文化双向结合,以数字化生动交互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高质量文化产品。其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走出去”,开发国际文化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是增强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和文化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要深入挖掘、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品质,充分吸收全世界优秀文明精华,与全球优秀文化企业和力量合作,打造由中国主导、全球共享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元素的精品力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要善用数字技术,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以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传播技术手段,吸引海外受众,增强对外传播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坚持跨界融合,促进开放共享。当前,数字文化产业正在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等更多经济领域拓展,朝着生态化竞争深入、“IP+产业”全面融合、新技术广泛应用等方向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融合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要以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通过跨界融合,重点推动数字文化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数字文化与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新模式相结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数字文化向旅游领域拓展,支持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开发数字化产品,拓展文旅融合的数字化新阵地。

  坚持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营造创新氛围。营造创新文化环境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影响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问题,为各类企业和数字文化产业的生产者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运用数字化思维,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建立合法合规合理的一体化激励机制,为创新松绑、为创业加油、为创造助力。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时研究制定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保护办法,实现严格保护和有效运用的平衡。构建更加完善的“司法—行政—市场”协同的监管机制,严格对侵权者进行惩罚,对被侵权人加大保护力度;鼓励版权保护技术和模式创新,从技术端入手强化正版源头管理,提高盗版识别能力,营造良好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