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2023年01月17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7日第2574期 作者:姜玉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注重家风养成和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孟母三迁、献之习书、画荻教子等家风故事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作为传统家风重要组成部分的历代经典家训家规流布甚广、脍炙人口。当前学界已知最早的家训文献可以追溯至三千余年前周文王临终前写的《保训》。在这之后,出现了以《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朱子治家格言》《郑氏规范》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之作。这些家规家训不仅对家族的兴旺发达起到重要的规训作用,而且成为古今广泛关注和效仿的范本。其功能已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转变为“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为后世推进家风建设树立了典范。新时代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对传统家教家风文化进行当代转化,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精华弘扬起来,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传统家训呈现方式,使传统家训以全新形态、崭新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进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丰厚滋养。

  继承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注重家教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老一辈革命家带头严家教、正家风,形成了先“大家”后“小家”、舍“小家”为“大家”的红色家风。不仅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政治品格和崇高的人格风范,而且彰显了灵魂深处的信仰力量。毛泽东同志对子女的要求是“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周恩来同志多次告诫晚辈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家属关和生活关这“五关”,并制定“十条家规”。朱德同志教导子女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为家人树立了“三不准”家规。这些家风充满着尽孝尽责、严慈相济的家庭温馨,诠释着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持家传统,蕴含着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体现着公私分明、大公无私的清廉本色,是激励后辈、光照后人的旗帜、标杆和明灯。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大力传承红色家风,深挖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实质,将其有机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当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对红色家风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宣传展示,增强其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使红色家风成为开展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素材,切实推进家风建设“活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

  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首先,要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甚至是生活习惯都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家庭独特的家风。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注重家教,就是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传递给孩子,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做有骨气、能吃苦、肯奋斗的人,帮助他们形成高尚品格,助力他们成长成才。其次,各级群团组织应结合自身特点,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运用生活化场景、具象化活动、具象化载体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廉洁家庭、绿色家庭、五好家庭等评比创建活动,通过树立尊老爱幼、贤妻良母、文明家庭等典型,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最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教育教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把爱国与爱家有机统一起来,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传统家训融入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研究”(21YJC71003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