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逻辑
2023年04月20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20日总第2635期 作者:王磊峰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的基本目标。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宏伟目标上之后,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何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以及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时代课题。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逻辑,有助于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根植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确使用“共同富裕”概念,但其著作中处处闪烁着共同富裕思想的光辉,如《莱茵报》时期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促使马克思转向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详尽描述了英国无产阶级遭受残酷剥削和社会贫富分化的情景,反映出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非共享性与不平衡性的深刻批判;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指出,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

  一般而言,共同富裕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体现为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立场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根本制度论、以发展生产力为途径的根本方法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不是由自然界现成地提供,而是通过人民群众共同的创造性劳动从自然界中得到的。因此,财富不是少数人的财富,他们经常用“每个人”“人人”“所有人”等来阐述共同富裕的主体,即社会全体成员。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详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榨,阐明了私有制条件下两极分化不可避免,无产阶级“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因此,《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私有制是贫富分化的根源,“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无产阶级才能通过按劳分配平等共享自己的全部劳动成果。第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因此,无产阶级仅仅“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只有依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及其生产出来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全体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立场、方法与制度构想,明确了新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内在要求与重要原则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丰厚的物质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批判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共同富裕思想。“以民为本”既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底色。《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提出了“裕民”“惠民”“利民”等主张。循史而察,富民、利民观念在中华文化思想史上绵延不绝。管子提出“凡治国之道,必然富民”。《论语·颜渊》篇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也提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在民富与国富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先贤都主张“富民为先”,只有在百姓普遍富裕的前提下,国家才能真正富足。“民殷国富”的关键不仅在于“兴利民之事,去伤民之务”“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还在于价值利益的合理分配,故而“不患寡而患不均”“与天下人同利”构成中国古人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逻辑。

  虽然孔子肯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儒家视野中经济活动的目的从来不在于单纯获取更多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而在于维护正道、追求正义。儒家“大同”理想映照出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进而描绘了“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一理想社会的追求,部分地寄托在建立一个社会财富全民共享、物质资源合理分配的社会,同时主张以“兼覆无遗”的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宝贵资源之一,更重要的是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崭新的思想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天下大同”构想的最新愿景;以人民为中心是“以民为本”的当代表达;共享发展是超越“均贫富”狭隘历史局限的实现途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探索,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的认识。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宏大的理论视野,推动共同富裕实践迈向新境界。第一,擘画共同富裕宏伟蓝图,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做出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强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在2021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共同富裕部署进一步做出调整,将完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目标的时间节点提前至“十四五”末。与此同时,2035年和21世纪中叶的共同富裕目标保持不变。第二,以切实行动推进共同富裕工作。一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新时代十年,我们实现了近一亿人口的脱贫,在中华大地上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二是主动解决“三大差距”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这项工作也不能等,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三是以三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框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与精准性,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形成了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分配格局。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