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2023年01月18日 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8日总第2575期 作者:邓智平 宋宗宏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其中首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重要特征,对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党在新征程上的重要使命担当。2021年末全国总人口达14.1亿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8%,大致相当于10个俄罗斯(1.45亿)、3个欧盟(4.468亿)、4个美国(3.32亿)的人口。如此量级的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无先例可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不遗余力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到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再到新时代以来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断探索推进人的现代化。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迈上新征程,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部分人、少数人的现代化,过去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近1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今后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同样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既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经验,也是党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中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不能也不会落下任何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挑战,更是机遇。迄今为止,全球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约为10亿。中国共产党要带领14亿多人实现现代化,难度之大、挑战之多,不难想象。惟其艰难,更显伟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从挑战看,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随着现代化水平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更高层次、更加多样、更为广泛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大规模的人口消费需求和消费升级意味着人对自然资源环境的索取增加,会加大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系统所面临的压力。其次是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系统可持续运行带来巨大挑战。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缩减可能对就业、财政、社会保障体系等造成巨大冲击。最后是现代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长期存在。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要整体实现现代化,意味着要在进一步巩固提升先发地区、先富人群的优势基础上,不断补齐发展短板,逐步把发展差距缩小到合理范围内。

  从机遇看,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随着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人口红利和人才优势始终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次,14亿多人口的消费有利于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最后,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4.7%,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还有十个百分点的发展空间,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都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叠加,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推进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本身就是在创造历史,是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中国的人口规模远超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如此巨大人口体量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创造了世界现代化的奇迹,将重塑世界现代化版图,加快推动全球现代化重心从欧美转移到东亚,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整体成功迈向现代化,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与人口规模小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人口规模大的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更具示范意义。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通过自主探索、艰苦奋斗,最终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揭示了并非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才是唯一道路,坚定了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发展道路的信心。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民族逐步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