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困境儿童社会心理服务
2023年05月10日 10: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10日第2646期 作者:许有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理念体现了大健康的思路,包含了对儿童和老年人等各年龄段重点人群的关注,涵盖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主题。在当前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困难群体尤其是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更关乎社会公平和祖国未来,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内容。

  从广义上说,困境儿童包括所有处于困难处境的儿童,他们可能因家庭贫困、监护缺失等客观原因而面临生活、就医、学习、康复、照料、社会融入等困难,甚至受到人身安全威胁和侵害。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均高度重视困境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保障,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政府兜底救助保障了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具有重要社会意义。但是帮扶救助政策既要以“输血性”救助来解眼前的燃眉之急,也要以“造血性”机制来树立长期的发展之志,除了基本生活和教育保障外,更应加强对该群体的心理扶助,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社会对困境儿童的社会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足,服务实践仍存在空泛低效以及理论探讨无法落地等问题。关注儿童社会心理健康发展,须改善困境儿童心理服务效果,通过塑造积极社会氛围和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双管齐下,立足儿童需求,构建多维服务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营造支持包容的社会氛围,实现困境儿童从受限到超越的转变,防止该群体的状态性困境演变成特质性困境。社会给予困境儿童的支持和关爱越多,就越有可能产生越挫越勇的“钢化”结果,他们也就不会因暂时的困难以致被贴上固化的消极角色标签。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困境儿童的困难,主动与他们交流情感,让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期望,可帮助其燃起生活的希望。

  这就需要更换问题视角,基于缺陷补偿到潜能开发的多维目标,构建丰富有力的支持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利用外部环境的推动力量,调动困境儿童自身的心理资源,培养出心理弹性等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帮助儿童改变不利处境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助其渡过难关,并利用这些积极可塑的心理品质促其不断成长。

  其次,用立法和政策文件构筑防线,明确不同责任主体,防止家庭功能严重受损的困境儿童陷入无效监护的尴尬境地。法律法规因其具有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可为困境儿童发展提供可靠保障。通过立法和政策文件明确优先关注困境儿童,可保障他们有机会接受尽可能同质量的社会服务和教育资源。只有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困境儿童的心理服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细则,才能将该群体社会心理服务落到实处。

  心理服务主体一般涉及家庭、社区和学校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境儿童家庭的责任需要灵活区分。困境儿童家庭往往存在结构性或者功能性损坏,所以在以往对困境儿童的救助和帮扶实践中,也多是对这些家庭进行资源输入和赋能增力,这种做法确实能打破家庭中困境的代际传递,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困境儿童生存状态。但我们更要看到,也有些困境儿童家庭功能严重受损,家庭基本失去对困境儿童所有的支持能力。针对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对家庭的监督以及家长的家庭养育指导,通过社会力量弥补家庭教育力量的缺失;另一方面在家庭监护功能进一步丧失的情况下,应依法及时恰当启动国家监护机制,由民政部门负责兜底监护。

  再次,正视困境儿童的个性化社会心理服务需求,探索社会资源参与的困境儿童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困境儿童群体的最大特点就是群体内差异很大,问题成因复杂,对心理服务个性化要求高。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的服务模式,可以缓解现有服务模式难以涵盖困境儿童全部个性化需求的不足。困境儿童个性化心理服务内容包括通过科学的测评手段,描述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其他发展性指标,并找出可能的复杂原因,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等。探索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和困境儿童需求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既要追求个别干预的因人供给,也要正视服务力量不足而探索试点后再推广的模式化路径。总之,定制化服务和模式化服务并存的格局在一段时间内可持续存在,优势互补。

  另外,在伦理框架下,保障困境儿童的全生命周期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为避免因生命早期曾出现过各类客观困难而成为社会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需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持续关注困境儿童社会心理。在困境儿童的全生命周期社会心理服务中,因其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多,还需要警惕服务人员缺乏专业伦理敏感而带来的服务风险。儿童利益最大化的伦理框架可以杜绝服务专业性不足带来的二次伤害,在提升服务效果的同时,也保证困境儿童心理服务工作的职业界限。

  心理服务涵盖困境儿童的困境存在的全程以及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在困境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个体心理需求不同,服务目标和内容也应有所侧重。按照目前国内对困境儿童的界定,困境成因多是长期累积性的贫困、伤残或监护不当等。在这些恶劣的外部环境刺激持续作用下,儿童的社会心理反应也遵循着从警戒、抗拒到衰竭的发展轨迹,相应的心理服务应重点聚焦于不同阶段的主要反应指标。需要对困境儿童的全生命周期心理状态进行长期动态监控,及时预警和干预,最终降低困境儿童的社会心理风险,保障其健康成长。

  最后,提高困境儿童生活学习的社区、学校、机构的专兼职人员配比,打造专业心理服务团队。《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为困境儿童的心理服务工作提供重要思路,该行动计划中明确行动实施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就是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比例要大于80%。困境儿童往往因自身身体或家庭功能受损,其心理发展会呈现更复杂的趋势,该群体生活学习的机构更应提高专兼职的心理教育或者心理服务人员的配比,才能满足困境儿童持续性多样化心理服务的人员需要。

  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介入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对困境儿童精准有效地进行心理预警、评估和干预。服务团队中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多学科力量形成服务合力,以困境儿童健康发展为需求导向,通过专业合作、各司其职,系统开展从社会功能恢复到潜能开发,从心理障碍干预到积极心理品质构建等多维任务,最终打造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网络,兼顾困境儿童各种发展主题。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重视对困境儿童的帮扶关爱,促进他们有尊严地生活,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关乎他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借助心理服务等帮扶手段,才能帮助困境儿童内外兼修,从发展受限到超越困境,实现个人生命质量和社会生活状态的飞跃。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