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点
2024年01月19日 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9日第2819期 作者:李晓壮

  实地调查研究是中国社会学活的灵魂。实地调查研究,就是要到实践中去,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其核心是要走出书斋,丢掉“掉书袋子”,俯下身子调查研究“啃地皮”,把实践中解决真问题的真知变成真学问。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作为中国社会学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新形势的新变化、新矛盾的新转变、新思想的新飞跃这一时代主线,认清其所蕴含的对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影响,把发展产生的真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并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真切地把握“大前提”“大合唱”“大文章”三个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基本点,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我们确立了为之奋斗的“修齐治平”崇高价值,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获取真学问的思维方法,还为我们写好文章厚植了理论创新的科学土壤。

  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大前提”

  “学识为公”是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的初心底色。自古以来,士人阶层始终都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由此考察,凡成名者不仅有一套独特的思想观点,而且必有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而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必以“公心”为前提。如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序言中评说:“费博士看到了科学的价值在于真正为人类服务”,而费孝通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面向中国实际的人民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前辈们用脚去寻找真知,用心去创造“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最终目标正是改善人民生活。

  “哲学功底”是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的思维基础。冯友兰说:“哲学的价值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也可以理解为哲学的实践价值,在于给予人们某种思维方式。费孝通提出“理学堪称中国文化的精华和集大成者,实际上是探索中国人精神、心理和行为的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它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智慧”,是中国社会学者认识中国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不仅可以通过改进了的思维方式来客观、系统认识实地调查研究对象,而且可以通过提升了的抽象能力来厘清从实地调查研究中收集的材料,从而使知识或智慧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实现其价值。

  “经验积累”是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的关键要件。用学习和实地调查研究来积累自身经验,而积累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对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规律有了科学的认识。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实践需要的产物,也都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中发现所处时代规律的产物。1978年夏,陆学艺根据多年的实地调查研究积累经验与资料,写成《关于加速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大合唱”

  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实地调查研究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根本目的是要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方法原理层次的时空界限的“大合唱”,唱出和谐优美的歌声。

  第一,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即唯物主义总体方法论。首先,从实践中提出真问题,确定实地调查研究主题并对其作一般性的研究,以此分解真问题的各个具体问题,带着这些具体问题深入到实地中对不同层面的调查研究对象采取恰当的调查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由此完成了认识运动规律的实践层面。其次,要对实地调查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将在具体问题中得到的解答归纳演绎,由点及面、由量到质、由因到果,最终得出一个科学性总体结论,找到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至此,也就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完成了认识运动规律的认识层面。最后,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形成的理论又可以指导新实践中新的真问题,而新的实地调查研究又推进了原有理论的创造,也就是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就在实践中发现、发展、检验理论,推进了理论创新。

  第二,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的普遍原理。这类原理不如基本原理涵盖宽泛,但它对于实地调查研究对象来说,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实地调查研究本身就是社会学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要把握好它,还要掌握嵌入其中的矛盾分析、比较分析、阶层分析、历史分析等实地调查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以综合地反映实地调查研究对象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

  第三,要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的个别原理。这类原理是对个别问题所作出的选择和判断,运用的范围会根据实地调查研究对象、实践问题、研究取向等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在典型调查、类型调查、跟踪调查等实地调查研究过程中采用具体实地调查研究法,如访谈法、观察法、座谈会法、问卷法、文献法等。

  把握好实地调查研究“大文章”

  历史上的理论,是“流”而不是“源”,我们的理论之“源”,是所处时代的实践需要。

  首先,要续写好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这篇“大文章”。在中国社会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实地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最为光辉璀璨。如此评价,不仅在于实地调查研究为中国社会学赢得了国际赞誉,被西方社会学界称为“社会学中国学派”,而且还在于肩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历代中国社会学工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研究对象的实地研究和理论建构的探索,有意无意地集成一套完整的方法和理论谱系,“可以从部落乡村往上一层一层地看中国基层社会生活”,认识中国社会全貌。坚定走好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就是要毫不动摇地继承好、发扬好前辈们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这也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最“土”的优势。

  其次,把实地调查研究中形成的“大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新时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国社会学工作者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决策和构思服务,从中国国情出发记述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所需要的理论,使记述与理论创造体现中国智慧、符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最后,积极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大文章”。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要推进社会学中国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它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理论内容和基本方法,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才能不为其他学科所取代,才能不总替西方社会学作“注释”。实地调查研究,正是进一步研究和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和方法。写好这篇“大文章”重要,但是发现、应用写好这篇“大文章”的方法更为重要。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