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前总统 斯捷潘·梅西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人类至关重要
很荣幸有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这次重要会议上发言,谈一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话题。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趋势造成了混乱,并对全球化、国际安全以及世界未来等关键问题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我曾经有机会同习近平主席会面,现场聆听他关于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的讲话,并阅读了他的相关著作。由此,我坚定地认为,习近平主席的国内外政策始终致力于为中国和其他各国人民创造安定和美好的生活。习近平主席的世界观充满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相信,通过平等伙伴关系、对话和追求绿色低碳发展,人类可以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现在所处的全球形势很不乐观。一些西方大国为了保持对全球经济、技术和战略要地的控制,无视和平、合作以及缓和外交关系等价值观。在当前的西方政治中,一些词语有着特殊的地位,比如“基于规则的秩序”“安全关切”“民主对抗专制”等。在解读当前的国际关系形势时,这些词语的使用已呈泛滥之势。“基于规则的秩序”既没有考虑国际社会中三分之二国家的意见,也不符合这些国家的共同期望。这种秩序既不能带来突破,也无法为各国在未来建立更加稳定和公平的关系铺平道路。
我们还目睹了一场针对中国发展权和主权的技术战。这场技术战不断呈现新的经济或地缘政治形态,导致亚太及欧中关系的不稳定性加剧。此外,西方国家还发动了一场无情的宣传战。明明是美国在不断挑衅中国,却宣称是中国在挑衅世界。美国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00多个军事基地,却指责中国的“军事侵略性日益增强”。我是南斯拉夫最后一任总统,我知道什么是战争,也知道如何维护和平。我当年说过,现在依然相信,冲突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合作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近十年来,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关于全球新秩序的宏大战略,同其他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个秩序坚持不同文明和社会制度在这个世界上均应保持平等地位这一理想,有利于人类福祉和全球和平。我认为,国际社会现在应该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目标,无论需要十年还是百年。建立这样一个共同体,将是朝着多极化、相互依存和多边主义世界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 路易斯·奥斯特贝克:
人类社会必须承担起做出改变的责任
这次会议的主题很重要,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一次思想交流的机会。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不平等、不断加剧的社会排斥和内部冲突以及生态危机等,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要想取得成功,我们需要达成全球共识,即不论你喜欢与否,我们都拥有共同的未来。我们只能在和平或毁灭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来实现目标。仅有技术解决方案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文、历史、人类学、古代文献、哲学等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把这些经验转变为更强大的具有变革性的思维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工具,这就是“桥梁”(Bridges)项目,该项目最近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批准。该项目不仅可以帮助那些在保护和平衡方面做得最好的地方和社区,还可以帮助那些依然存在很大问题的人类社区。只要有基于社区的策略并以可持续的方式不断推进,“桥梁”项目就会取得成功。这不仅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对于国际社会亦是如此。“桥梁”项目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必须承担起做出改变的责任。
日本前首相 鸠山由纪夫:
世界和东亚离不开中国
首先,诚挚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召开。综观当今世界形势,没有比该会议主题更合时宜者。当今世界正处于混沌之中。在此混沌之中,何为国际关系应有之状态?我认为,各国在尊重自我尊严的同时,亦应尊重他国之尊严。我将这种精神称作“友爱”,即不可仅对价值观相同的国家友好合作,对价值观不同的国家敌视排斥,而应构筑一个不同价值观国家之间亦可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的国际社会。这才是外交应有之目标。
我倡导友爱精神,即中国古代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仁”和“恕”。近来,中国为沙特阿拉伯与伊朗的关系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高度评价中方对世界和平作出的这一重大贡献。我确信,中国之所以能促成此事,正是因为中国基本外交理念中包含“仁”和“恕”的精神。我认为,本次会议探讨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传承“仁”和“恕”的精神下推动构建的。我倡导的东亚共同体,亦旨在使东亚成为不战共同体,同时将友爱精神弘扬至东亚乃至全世界。
今天,日美等国正在竭力推动“自由开放的亚太”(FOIP)和“四方安全对话”(QUAD)。按照目前国际形势,再次激活日中韩框架非常重要。因日韩关系恶化,日中韩框架长期停止运作。现在,日韩关系已开始改善,我们不应丧失这一机会。当然,如果陷入“日韩借由美国调解联合对抗中国”套路,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认为,日韩应明确表态不支持台湾“独立”。我还想强调的是,如果不能认识到日中韩这一没有美国参与的框架的益处,我们将丧失一个宝贵的机会。
在经济方面,日中韩三国已经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虽然“四方安全对话”成员国中的美国和印度未加入该框架,但澳大利亚选择了加入,这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一大特征。今后还应关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日本和澳大利亚加入了该框架,中国、韩国尚未加入,我认为应当欢迎中国和韩国加入。
世界和东亚离不开中国,中国也不可能在与世界和东亚脱钩的情况下保持和平与稳定。中日两国间关系固然应当强化,但也应通过地区框架强化世界与中国、地区与中国的积极关系。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 肯尼思·奎因:
中美两国应开辟建设性合作方式共同应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面对气候变化、人和动植物的潜在全球流行病、迅速蔓延世界的蝗虫和昆虫群、肆虐的森林大火和日益减少的淡水供应等艰难险阻,人类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我们能否可持续地生产和分配足够的营养食物,以养活到21世纪中叶地球上的90亿至100亿人。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实现与上述“最大挑战”有关的两大不同目标:必须出台增加粮食产量和供应的政策和创新措施;世界保持和平是绝对必要的。中美两国之间的和平更是举足轻重。有助于实现上述两个目标的最佳途径是,中美两国开辟建设性的合作方式,共同应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建议中美合作采取维护和平与促进非洲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方式。美国腹地中国协会联合中方发起倡议,在得梅因市举办中美农业对话,显示了在关键时期改善关系的潜力。2023年10月将在得梅因市举行2023年世界粮食奖颁奖典礼,一个月之后将在旧金山举行APEC峰会,美国腹地中国协会与中方计划举行2024年美中农业智库对话。这些活动都为促进中美关系困局的解决提供了良机。美国和中国应积极致力于建设伙伴关系,确保地球成功克服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挑战。
埃及前总理 伊萨姆·沙拉夫: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而言,所有人都同意我们有同一个梦想。需求就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供给就是把梦想变成现实,即利用现有的资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我今天讲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机制。
当您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时,就会发现它有很多重要支柱,而我选择了四个重要的支柱,或者说四项关键原则,即合作、和谐、和平、发展。中国通过一系列全球性倡议,包括 “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展示了这些关键原则。我想做的就是将这四项关键原则与四个全球性倡议之间进行逐一匹配,或者说探讨如何用中国式现代化机制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是为世界提供一个国际合作的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包含两个主要概念,第一个是联通,包括硬联通和软联通;第二个是合作伙伴关系。硬联通即基础设施联通,软联通包括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民心相通。合作伙伴关系则是指共商、共建、共享。
图画的美感来自不同颜色、层次和形状的和谐统一,它们共同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作。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文明和文化。我们需要通过文化联通、互学互鉴、文明对话以及对文明的尊重来促进民心相通、和谐统一。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多样性而不是冲突,需要通过理解和尊重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来加强全球信任。
全球安全倡议是为了全球公共利益而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回到冷战时代、集团政策和阵营对抗,确认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通过对话协商而非对抗来解决分歧和争端。中国有资格在这一领域做出榜样,因为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全球发展倡议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100多个国家和很多国际组织都对这项倡议表现出极高热情。联合国秘书长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对于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联合国方面完全支持,愿同中方就此加强合作。全球发展倡议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一套完整的计划、理念和实施领域,它实际上是一个全球发展路线图,旨在使全球发展遵循合理的逻辑。
如果我们想使世界走向一个由理解、尊重与合作主导的世界,就应当遵循上述四项倡议提出的指导方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探讨基于对话的国际关系、基于规则的全球治理,以及真正的多边主义。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马丁·阿尔布劳: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主导意义的重大理念
今天我们庆祝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讲话10周年。此次讲话是推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漫长旅程中的重要一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全世界共鸣,是具有主导意义的重大理念。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及安理会的合法席位以来,一直走在支持全球治理的前列。值得骄傲的是,中国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最大贡献国。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对全球表达和叙事的贡献,尤其是全球治理方面的表达和叙事。它源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即在公共生活中重复使用某个核心词或短语,使得人们可以很好理解中国理念。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标志着我们朝着多样化、开放和包容的世界迈出了又一大步。
波兰前副总理 格泽高滋·科勒德克:
中国寻求推动包容共赢的全球化
有舆论认为世界正形成两个阵营,并且彼此都在用政治、经济等力量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我对此持否定意见,从阵营对抗的角度来看待当今世界是西方的错误观点,中国的理念和行动已对此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尽管美国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但欧洲是独立的一极,不会步美国的后尘对中国发起新冷战。作为欧洲的一员,波兰尤其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落实“一带一路”等全球倡议,不仅要硬联通和软联通两手抓,还应该推进文化和文明交流。在飞往北京的国际航班上,我看到上座率非常高,这表明中外交往已经全面恢复。中国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国际倡议,体现了中国的思想界、外交界,以及专家学者的引领力。我们在这里不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共同努力,以一种理智的方式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我是一名经济学家,我们应当从理性的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各国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必须贡献自己的力量,使我们的世界观更加具有包容性。中方经常提到的互利共赢,应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互利共赢既是中国一贯的理念,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旨。非常感谢中方的邀请。我也期待和大家共同努力,能够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更近一步。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