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热词六:新质生产力
2024年01月03日 11: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2日第2806期 作者:张译心

  热词简介 

  新质生产力是主要以高新技术应用为显著特点,以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为核心支撑,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标准和要求的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的全新理念。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次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进一步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新”为起点,以“质”为核心,以“生产力”为立足点,不仅为东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全面振兴标定了航向,更是为我国未来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一经提出,便在各界引发广泛关注和热切回应。多地密集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发力点。江苏省明确提出,持续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和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发展,积极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辽宁省重点强调,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壮大新材料、航空航天、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低空经济;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细胞治疗、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等领域,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此外,四川、贵州等多地也就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出具体安排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在学术理论界引发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为充分理解和掌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指引了明确方向,为进一步解读和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术界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进路开展深度探讨,从学术前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的战略全局出发,着眼于其多维内涵特征、生成逻辑、历史演进、理论创新、时代意蕴、发展战略等核心问题进行解读。“新质生产力”理念提出至今,已有百余篇学术论文作了多维学理阐释,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的责任意识和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担当。

  学理解读 

  学者们认为,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由实践经验浇灌而结出的理论硕果,更是一次由生产力发展引发的思想跃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者的共同作用,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的物质生产力已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应势而生。

  新质生产力,“新”在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发生新变化,包括技术应用的新形态、生产方式的新变革、产业融合的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以及知识和创新驱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动能、新优势,多样化的“新”,已带来“质”变,“质”的跃升表现为主导技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发生质的变化,进而使产品形态、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发生明显改善。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新的科技手段和工具,使得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灵活和高效。相比传统生产力主要依赖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知识、技术和创新的应用。这种优化配置的方式,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创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它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而且催生了新兴产业和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格局,共享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模式。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新质生产力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它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激发了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加快技术进步速度,而且能够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它对生产要素的变革也使得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生产三要素的匹配方式与传统生产力有了显著的差异。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变了传统生产力的模式和特征,通过技术进步、优化要素配置、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当前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

  研究展望 

  作为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牵引不竭动力,发挥新产业主导作用,锚定产业升级作为前行方向。同过去以传统资源投入换取经济增长大为不同,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展望未来,它将是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到科技密集型的一次“蝶变”,将为我国未来长期可持续稳步发展塑造更多发展动能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念,体现了对技术进步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也体现了党中央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态度与决心。

  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三要素实现更高水平的升级,从而使得生产关系更好地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学者们认为,当前主要有三方面工作。一是统筹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战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力科技支撑。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三是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从供需两侧为新质生产力的成型、成势扫清结构性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绿色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在内的关键产业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起着重要作用,应当重点关注。

  (本报记者  张译心)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