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兴衰与文化特性
2024年01月03日 10: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3日第2807期 作者:李海峰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原生文明之一,并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美国著名亚述学者克雷默尔在其专著《历史开始于苏美尔》中列举了两河流域文明创造的39项世界第一,如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学校教育、最早的法律、最早的“两院制”机构等。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以及希伯来文明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世界文明的发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这样一个伟大辉煌的文明却在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征服,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最后埋藏于茫茫无际的黄沙之中。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衰与其文化特性息息相关,文化特性决定了其多舛的命运。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衰

  从远古时期开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优良的自然环境就吸引了人类来此居住。大约公元前9000年,两河流域地区出现了原始农业,人们逐渐由游牧生活变为定居生活。公元前7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北部地区的雅尔莫形成了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农业定居点。公元前3200年左右,乌鲁克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居住面积急剧扩大,形成了正式的城市。这一时期乌鲁克地区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楔形文字书写系统,建造了大型神庙,也出现了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组织。文字、城市和国家组织,构成文明的三种核心要素已经具备,两河地区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两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之初,并没有形成统一王国,而是处于城邦林立的局面,该时期被称为早王朝时期。早王朝时期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公元前24世纪才建立了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却又短命的阿卡德王国。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古巴比伦时期。古巴比伦第六位国王汉穆拉比雄才大略,相继打败了周围的拉尔萨王国、马瑞王国、埃什努那王国和亚述王国,再次统一了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除了武功之外,更重要的是文治。汉穆拉比国王制定了两河流域历史上最完备的法律《汉穆拉比法典》,利用法律对国家进行治理。该法典共约282条,内容丰富,涉及司法管理、刑法、婚姻法、财产继承法、收养法、治安管理法、财产租赁法、工资法以及奴隶买卖法等。汉穆拉比国王通过法律治理国家的方式维护了社会秩序,使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使两河流域文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辉煌的古代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第二个发展高峰是公元前9—前7世纪,这一时期进入了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帝国阶段。这一时期的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征服的区域超出了两河流域的传统地区,向西扩大到地中海沿岸的黎凡特和巴勒斯坦地区,向东扩展到扎格罗斯山腹地的乌拉尔图地区和伊朗高原西南的埃兰地区,向南则进入了埃及。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波斯人崛起并迅速向两河流域发起进攻。最终在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大帝带领大军来到了巴比伦城,巴比伦城内的祭司打开城门,欢迎居鲁士的到来。自此,发展了几千年的辉煌文明轰然倒塌,随着宗教信仰的改变,楔形文字逐渐失传,以文字为载体的两河流域文明逐渐被波斯文明覆盖而渐渐消于无形。直到千年之后,随着近现代考古人员在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以及楔形文字的重新破译,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才又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得到了“死而复生”的机会。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化特性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衰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学者认为发达的商业是两河流域文明的立国之本,外族入侵是文明灭亡的最主要原因;而有学者认为两河流域文明的性质是农业文明,土地盐碱化造成的农业经济衰退是其衰亡的重要因素。一个文明的兴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文化特性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底层因素。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两河流域文明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和欧三大洲的交界处,其外部濒临大海,内部则河流密布,对外对内交通都极为方便。两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大体可以分为丘陵、平原和沼泽三种类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两河流域的东北角,即底格里斯河与库尔德斯坦群山之间的丘陵地区,年降雨量在300—600毫米之间,小麦、大麦、果树、葡萄和蔬菜很容易在这里生长。这个特别具有吸引力的地区成为史前穴居人的家园,也成为新石器时代近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的西北部,由阿布德—阿勒—阿兹兹山和辛贾尔山组成的单薄山脊直到陶鲁斯山脚,这一平原被阿拉伯人称为杰济拉,它横跨400千米,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分开。众多溪流汇聚形成巴里赫河和哈布尔河,以扇形覆盖这一地区。这一地区布满了令人惊讶的“土丘群”,它们代表了那些被掩埋的城市和村庄,证明了在古代该地区有大量人口聚集。两河流域的最南端,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三角洲的广阔沼泽也形成了一个特别地区。该地区拥有无数的浅水湖泊,有弯弯曲曲穿过密集芦苇丛的狭窄水道,有水牛、野猪和野生鸟类群,它们形成了世界上最奇怪、最令人生畏和最吸引人的地区之一。两河流域开放的地理位置和多样宜居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批人来这里生活居住,从而形成大规模的人口和定居点,使两河流域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古代两河流域的开放性还表现于其对外贸易。两河流域富有沥青、黏土和农产品,但缺乏金属矿石、坚硬的石头和优良的木材。从史前时期起,两河流域就与周围部落开始建立广泛的贸易通道并开展贸易往来。两河流域从伊朗、高加索,甚至从阿富汗进口锡,从伊朗的一些地区进口坚硬的宝石和半宝石,从陶鲁斯山脉地区进口银,从埃及和印度进口金子。优良的雪松木材则从东北扎格罗斯山和西北的黎巴嫩或阿马奴斯山进口。此外,两河流域还通过波斯湾发展了海上贸易通道。两河流域的商船从乌尔城出发,经过波斯湾、迪尔蒙(今巴林),到马干(今阿曼)和麦鲁哈(印度河谷)。贸易路线将两河流域各部分联系起来,将两河流域与近东地区其他部分连接起来,广泛的对外贸易极大地促进了两河流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繁荣昌盛。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竞争性和征服性。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学术界一般认为苏美尔人不是两河流域土著民族,而属于外来民族。苏美尔人来自何方,是和平迁徙还是入侵两河流域,目前未有定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或许起源于民族征服,其文化基因中就包含了相当的竞争性和征服性。此后,又有众多民族入侵两河流域,主要有阿卡德人、库提人、阿摩利人、埃兰人、加喜特人、赫梯人、加勒底人和波斯人等,这些民族多数属于游牧民族,具有较强的征服性。这些外来民族之间充满了征服和抢劫,武力冲突成为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诞生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此时诞生了众多小邦国,这些小邦国之间不停地发生武力冲突,城邦之间混战是早王朝时期的最突出特征。直到约公元前2340年,两河流域经过900余年的冲突和征服,才最终建立了一个统一王朝,即阿卡德王朝。历经900余年的混乱才建立起统一王朝,这在世界历史上极其少见。古希腊文明虽然一直是城邦林立,没有形成统一帝国,后期希腊世界也发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这些城邦能够和平相处。他们发展的重心是向海外扩展,在海外建立殖民地,所以公元前8—前6世纪形成了希腊城邦的海外大殖民时代。但两河流域各城邦发展的重心就是两河流域这个狭窄地区,他们只能靠征服劫掠其他城邦来获得自己的利益。

  两河流域的第一个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在帝国建立者萨尔贡大帝去世之后便出现了危机,全国各地的暴乱此起彼伏,帝国岌岌可危。阿卡德王朝在维持了100多年后轰然倒塌,随后两河流域又陷入四分五裂之中。两河流域历史上随后建立的几个王朝乌尔第三王朝、新亚述王朝、新巴比伦王朝等,存续时间大多100年左右。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长达2700年,统一王朝的时间大概只有五六百年。长时间的内部冲突严重消耗了国家实力。因此,一旦遇到外族入侵,两河流域文明便一触即溃,两河流域的几个统一王朝全部在外族的打击下灭亡。缺乏和平性、内部具有竞争性和征服性应该是两河流域文明灭亡的主要原因。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守旧性和保守性。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形成了宗教信仰和使用圆筒印章,奠定了两河流域文明的三大基石。后来众多入主两河流域的民族全盘接受了苏美尔文化,但并未作出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发展。苏美尔人形成了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形成一整套宗教礼仪和宗教制度,后期的阿摩利人、亚述人、加喜特人和迦勒底人对苏美尔人的宗教信仰几乎全盘接受,只是对每个神灵另外起了一个阿卡德语的名字而已。宗教信仰的守旧可能并不会导致一个文明的灭亡,但文字上的守旧则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文字是一个文明的灵魂,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阿卡德人也接受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形成了自己的阿卡德语。虽然阿卡德语与苏美尔语不属于同一种语言,有自己的语法,但使用的文字符号、书写材料、书写习惯等基本一致,并且阿卡德语里有大量的苏美尔语借词,所以两种语言属于同一种文字系统。两河流域众多民族才有了楔形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具有“书同文”的特点。然而,与苏美尔语相比,阿卡德语的符号更多,语法更加复杂,普通大众更难以掌握。文字的发展方向应该遵循书写符号和语法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掌握的原则。比如,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行书到现代简化字,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所以简化字很快得到了普及。然而,阿卡德语却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语法和符号不是越来越简单,反而是越来越复杂。阿卡德语楔形文字逐渐被废弃,是造成两河流域文明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公元前1000年之后,阿拉米亚字母文字随着阿拉米亚人的入侵被带到亚述地区。公元前8世纪,阿拉米亚字母文字已经和楔形文字形成了竞争关系,阿拉米亚字母文字逐渐显示出优势。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官方文献也开始使用阿拉米亚字母文字,甚至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也开始使用阿拉米亚字母文字。相比楔形文字来说,阿拉米亚字母文字符号更少,语法更为简单,更易于被普通大众接受。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国采用阿拉米亚字母文字为官方语言,楔形文字奄奄一息。最终楔形文字被完全抛弃,目前所知最后一块楔形文字泥板写于公元75年。随着文字的逐渐废弃,具有将近3000年辉煌历史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也慢慢沉没在历史的黄沙之中了。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