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之义
2024年01月03日 10: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3日第2807期 作者:本报记者 白乐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在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吸引了国际学界与海外媒体的目光。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滞缓、国际金融风险陡增的背景之下,中国首提建设“金融强国”在国家战略层面有何新意与深意?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行对于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有着怎样的意义?从全球视角看,中国金融治理提供了哪些有益经验、发展了哪些理论?

  围绕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大卫·古德曼(David Goodman)、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系教授马科斯·科尔德罗·皮雷斯(Marcos Cordeiro Pires)、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伊利亚斯·贾博尔(Elias Jabbour)三位学者。他们认为,金融与经济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建设“金融强国”这一新论述的提出,是中国根据当前内外部经济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理论判断,也是中国将金融工作上升到更高战略高度的治理举措,将进一步护航中国经济稳健前行,也将为缓解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注入信心。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分别于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举行过五次。2023年的会议首次由“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名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此,古德曼对记者称,会议名称表述的变化与升格,表明金融工作在中国国家整体战略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是中国在官方层面愈加重视金融领域之于经济发展作用的表现,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加强金融事业领导的决心与意志。

  谈及中国新近设立和组建的两大机构——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皮雷斯称,这两大机构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金融领域机构改革迈出重要的一步,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事项的监管,并深化国家在监管金融行业方面的主导作用。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各级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治理方式,展现出了处理市场经济固有矛盾的强大能力与务实理性风格。而今天,这一能力与风格仍在继续。

  贾博尔认为,如今,中国首提建设“金融强国”,这可以视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又一重要而新颖的体现。贾博尔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挑战并存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依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和社会现实阐发出新的论述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的做法无疑是成功的。可以说,建设‘金融强国’的提出,可被视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金融形势的历史性回应”。

  贾博尔表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以来的中国进入了富有韧性的经济增长阶段,推出了富有前瞻性的经济战略规划。这些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促成了今天中国出色的经济表现,这离不开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公共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行。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采取了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等举措。这些举措表明,中国政府决心通过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市场投机行为的监管力度。中国政府不承认在商品正常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获取的非法财富,也拒绝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金融自由化”特征应用于中国市场。

  贾博尔说,“在中国,金融改革举措始终以有序的方式展开,并适时根据国家的内外部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奥秘,就在于成功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发展不平衡因素。如今,金融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表明,中国正在开启新的、更高级的经济规划形式。这一形式将保证中国更从容地面对经济发展进程中涌现的新矛盾,也将为下一次经济飞跃创造条件、做足准备”。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

  谈及“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这一论述,皮雷斯指出,这一论述表明,中国深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经济的成败。纵观世界现代史,金融风险对经济兴衰的影响巨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充分佐证了金融对于现代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皮雷斯进一步阐释到,在金融体系之中,货币体系是基础之基础,货币的流通和交换促进了储蓄和投资。合理配置货币资源可以防范信贷危机,促成一个良性金融体系的形成,以加快国民经济向好发展。其中,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在确保金融领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调控作用。

  皮雷斯接着举例称,2023年以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诸多不利因素,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措施,以稳定金融市场,刺激家庭消费。这表明,中国正在通过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生产性投资的连续性。这与许多西方国家的做法恰恰相反。这一行动为确保中国实现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提供助力,也将保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古德曼认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应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衡量标准,金融市场应当能够有利于创造良性的社会秩序,满足人民对充分就业、可观收入和繁荣生活的迫切需求。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重视实施“精准有力”的货币政策,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工具,从而为强大国家金融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金融监管必不可少

  金融作为经济议题,本质上受到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影响。对此,皮雷斯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今天所开创的经济景象与金融局面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得到人民广泛支持的有效政治领导;二是长期稳定且有序运行的社会秩序。

  皮雷斯认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再次经历周期性的金融问题,这是金融行业对社会生产乃至政府地位起“反主导”作用的结果。

  皮雷斯说,“与资本主义大国不同的是,中国的金融系统始终齐心协力,致力于实现‘五年规划’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在中国,没有哪个亿万富翁集团能够凌驾于社会利益或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上。在中国,对金融政策的遵循不是像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一样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而是为了解决实际发展问题”。

  皮雷斯进一步谈到,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国家政治体制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必不可少。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应成为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的“压舱石”。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完全由民营金融企业主导,其结果将是收入和利润过度集中在少数群体中,这将导致严重的经济裂痕和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政治与社会不稳定。值得各国借鉴的是,在中国,民营金融企业的存在最终为人民利益和国家发展服务。这与一些西方国家政府沦为私人银行和金融巨头附庸的情况大不相同。“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效金融治理的经验鼓舞人心。”皮雷斯说。

  贾博尔表示,中国金融系统的许多政府官员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观点了然于心,娴熟掌握金融领域专业知识,并善于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金融工作之中,从而服务于国家金融事业大局——这一点十分难得。

  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近四十年来,世界一直笼罩在西方主导的金融秩序之下。贾博尔认为,这种建立在“华盛顿共识”基础之上的金融秩序导致了一种全球化危机,其特点是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国家机器解体风险的增加。这一切都暴露了西方金融资本的顽固性弱点。粮食短缺、失业率飙升、劳工权益损害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构成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真实面貌。

  皮雷斯阐释到,在不同政党选举竞争激烈的西方社会中,国家金融政策的果实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发芽,因为敌对团体的胜出往往意味着过去已经取得的政策进步在瞬间灰飞烟灭。在西方多党制下,不同权力集团的交替导致了国家机构意志的疲软,并增加了广大选民的挫败感。

  “庆幸的是,中国不曾也不会进入资本主义世界正在经历的危机,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的最终可控性。”贾布尔感叹到。

  古德曼提到,在中国,显而易见的是,金融是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睿智地洞悉到,在今天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和经济发展条件下,需要始终将金融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功能性工具。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之路上,放松对于金融体系的管制可能意味着将有一场重大悲剧发生。

  向全球金融强国迈进

  皮雷斯谈到,从21世纪初开始,一些国际金融媒体的“分析人士”就预言中国将发生灾难性的金融危机。然而,事实证明,中国政府可以成功地处理“影子银行”的不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等问题。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调控举措,确保中国过去几十年获得了人类历史上极为持久的经济增长期。

  贾博尔表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冷战中的经济战中占据上风,是因为苏联经济未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只是局限于一个天然气和石油出口大国的定位。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踏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经济腾飞之路。在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纲领性指导下,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国家金融体系,以其日益增强的综合竞争力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不断移动,同时,在技术尖端领域不断实现前沿性突破。与历史上对苏联发起的经济战不同的是,西方对中国的经济遏制措施注定失败。

  皮雷斯补充到,如今,在美元被作为政治武器、国际资金清算系统被作为西方制裁其他国家的工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政府决定将其外汇储备多样化,并选择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从这一点而言,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将显著增强。

  贾布尔说,“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执政,中国稳定的金融市场充分保证了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良好运行,同时也向世界表明,金融应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而非少数人用以积累财富的工具。可以说,中国的金融事业构成了全球黯淡底色上的一抹亮色。”

  皮雷斯总结到,“今天的中国正在崛起为一个重要的全球金融大国,并向全球金融强国坚定迈进。如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随意实施损害中国利益的外汇政策,或者阻止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中国要成为金融强国,除了要实现金融实力的自给自足,也需要扩大国际层面的金融合作,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相互融合和依存。今天的中国经济在保持自主性的前提下,已充分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已被众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认定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随着‘金融强国’建设目标的提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引领性地位将进一步增强”。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