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自觉
2024年05月17日 10: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17日第2893期 作者:项久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将哲学社会科学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一系列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八周年之际,重温并领悟讲话的精髓要义意义重大。就如何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决策部署,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如何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需要在方法论层面找寻破题之策。

  在坚持自信自立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能力,是指其在一定的知识领域内产生新的、独特的、有影响力的思想和理论的能力。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西强东弱的世界格局以及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影响下,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无论是学习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还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都可以认为是知识分子们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思想文化以构建本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尝试,是一种自我学习取向的能动彰显。然而,受西方世界市场开拓的影响,近代中国畸形、羸弱的现状与内忧外患的国情难以抵挡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采用其生产方式、推行其所谓的文明的行径。资产阶级将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近代中国学术界逐渐进入一种不自觉的“学徒状态”,即依赖于对外部状态的思考,而丧失了对内部思想、文化、实践的充分尊重。黑格尔将哲学称为“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马克思则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当今中国,学术界正处于从长期以来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向发掘自身学术观点的“自我主张”转变阶段。“自我主张”意味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正迎来巨大的转型,即由“外在依托”转为“内在自省”。这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的发挥与提升极具积极意义。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能力,需要立足于其本身的知识体系,坚定对其内部理论的自觉与自信,提炼出能够表达自身观点与主张的学术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坚持立足中国,遵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与客观实际,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理论原创能力的核心要义。

  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解释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的解释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的释疑能力、说明能力、指导能力。一种哲学社会科学能否支撑起对具体理论的阐述与论证,需要看其是否符合体系化、学理化的标准,能否承担起对理论的总结、归纳与传播工作。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要想形成体系化、学理化的知识结构,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作用,势必需要对其知识内容加以解释,因为这是任何哲学社会科学得以存在、发展的必要前提。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具备严密、完整、系统、科学的知识架构,才能够对现实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经验作出深度的概括与提炼,才能对客观的、真实的实践情况加以总结,形成对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解释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开化程度、文明进程、历史时段紧密相关,是对于本国家、本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历史文化成果、社会治理能力的真实反映。为此,要将一个国家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哲学社会科学的解释能力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形塑满足当代中国理论传播与知识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解释能力,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在面向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高度关注、关切重大问题,深入细致地研究解决紧迫而麻烦的问题,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使命,厘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赋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世界意义,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中国方案,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阐释的底气。问题导向强调以问题为驱动,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密围绕中国实际。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问题,对这些问题予以科学有力的回应,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问题导向可以激发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时刻保持对问题研究的关注和敏感,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研究问题。问题导向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关注现实问题,还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难题。当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注重实用性,研究成果能够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通过关注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性和价值性。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竞争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的竞争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在交流交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落后、不妥协、不畏惧的力量。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比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更具有竞争能力,那么其必然需要具备相较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而言优势更大、作用更大的力量。八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挖掘与弘扬,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涌现出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绝学”、冷门学科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力度支持,“新文科”建设持续深入地推进,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取得重大成果,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命题在学理上取得创新突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走出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八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取得的成绩斐然,但站在今天的历史起点与时代方位上依然任重道远。这具体表现为我国的理论、思想建构还没有完全达到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性、主体性、引领性还没有完全且真正地建构与确立,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竞争优势还尚未充分展现。构建具有竞争能力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然要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科学性、真理性加以分析研判,同时也要立足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顺应时代需要,对时代发展产生能动作用。守正方可稳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坚守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竞争能力的基本所在。为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其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最大增量作用。此外,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然而,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要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是对特定时代的理论表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根植于特定的时代状况,在认识时代、反思时代的思维方式基础上,以时代的社会现实作为出发点,使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当代文化相协调适应,在守正创新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竞争能力。

  (作者系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