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方打开一扇“窗”
—— 以《青衣》在美国的传播为例
2020年08月03日 08: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3日第1980期 作者:李一男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在提速。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在走向国际,参与塑造21世纪中国的新国际形象。毕飞宇在文学界的地位与影响日益提升,其作品也被译介到20多个国家,其声誉和影响力在海外与日俱增。

  毕飞宇小说在美国有三部译作,即《玉米》《青衣》《推拿》。下面主要以《青衣》为例,来考察毕飞宇作品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青衣》是毕飞宇第一部译介到美国的短篇小说,他通过讲述京剧戏班的故事,来探讨普适人性共有的问题。《青衣》不仅描述中国发展过程中人们文化选择上所经历的变迁,也讲述了梦想、现实、岁月、资本之间的微妙勾连。

  《青衣》在跨文化交际中增进了美国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中国的理解。《青衣》译介的成功,离不开葛浩文夫妇的精心翻译。葛浩文夫妇一方面采用省译与意译,省掉了一些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词,使小说情节更加流畅。同时使用增译和直译,努力保留原著的艺术效果。葛浩文夫妇翻译的目的在于让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符合读者的阅读兴趣、价值取向和阅读认知模式,在满足这些要求后,再来考虑原著的风韵与精神。

  下面以中英两个版本的《青衣》作对比,具体探讨葛浩文夫妇的翻译实践。比如,采用省译与意译:什么景气?你说说什么景气?关键是钱。景气的本意为经济繁荣,兴旺。但葛浩文没有采用与英文对应的“boom”或“prosperity”,而是将“景气”改为“艰难的时刻”,意译成“hard times”,并对“你说说什么景气?”进行删减不译,从而既保证了译文流畅、简洁,又表达了烟厂老板质询团长乔炳璋的效果。增译与直译策略:将军书法家把筱燕秋叫到了家中,他在抚今追昔之后亲自将一条横幅送到了筱燕秋的手上。原著中“送到了筱燕秋的手上”,但在译作中,葛浩文夫妇采取了增译策略,译作中不但表达“将军把书法作品给筱燕秋”,还告诉读者们“which she could hang on a wall”(筱燕秋将会把这个作品挂到墙上)。这种增译法,丰富了原文,使得小说叙事情节前后更连贯。乔炳璋对小姐招招手,让她给自己换上白酒。葛浩文夫妇采取了直译法,将“白酒”翻译成“baijiu”并用斜体标出,这为译入语读者们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为认识中国酒文化开启了一扇窗。

  通过以上这些翻译的实例,可见葛浩文夫妇对原著文本的精心揣摩,也足以见证这两位译者在翻译《青衣》时耗费的心力。译文在保证流畅易读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著的风貌与气质,难能可贵。从翻译策略来看,葛浩文夫妇在翻译原著时,对待原文的删减和增译极其谨慎。

  《青衣》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动了众多文学评论家以及广大读者。西方读者通过《青衣》了解到中国戏曲,了解了当下中国的发展图景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行为,在跨越的途中,交流文化就像送给对方的一束玫瑰,玫瑰的叶子难免会掉落几片,芬芳难免会变得淡一些。但是,这并不影响送达玫瑰时所承载的意义。文学的交流,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更加地了解彼此,也使毕飞宇小说本身得到更丰富的意义和更强的生命力。毕飞宇的美版《青衣》,正是一朵送达西方的玫瑰。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