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海南黎族聚居区心理服务体系
2020年09月09日 0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9日总第2007期 作者:黄艳钦 敖小兰

  近年来,海南省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有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建设符合海南省特色的心理服务体系,使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实现城乡覆盖。黎族是海南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作为海南岛的原住民,是海南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理应关注的人群。黎族聚居区的居民符合内群体的群体特征,如何更具融合性地实现“共同内群体”转化,是黎族聚居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因此,应把握黎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共同内群体”认同作为黎族聚居区心理服务建设的切入点,从族群认同、文化适应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来促进黎族居民的社会适应和心理融合。

  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区”定义为富有人情味和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黎族聚居区的居民既是社会生活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是部分地根据自己所属社会群体或群体种类来定义自我的。对于黎族居民来说,只有适应了环境变化,在社会群体中寻找到自我,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和心理社会特质。所以对黎族居民的心理服务体系构建,应从其认同感入手搭建心理服务平台。

  社区是我国基层管理的落脚点和平台,社区工作人员相当一部分来自当地居民,因而居民对社区都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在黎族聚居区应依托社区、采用“心理服务+社区建设”的协同发展模式,搭建具有黎族认同感的社区心理服务平台。具体措施为:一是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意识,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推广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打造心理服务网络平台。二是完善心理服务基础设施,在各黎族聚居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可包含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评室等功能室。三是建设有心理服务技能的人才队伍。重点吸收培养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黎族大学生进入社区工作,对聚居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社区心理普查、心理问题的有效识别等方面的培训。四是开展多样化的心理服务。既要通过个体咨询提升黎族居民的心理状态,又要通过团体咨询加强群体认同。五是灵活开展心理服务。考虑到黎族群体自身的性格特征、对心理服务的接受程度以及部分黎族老年群体存在的语言沟通障碍,心理服务的地点不拘泥于社区心理咨询室,也可以在社区的休息、交流场所进行,和社区走访工作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供心理服务。

  增强心理服务文化导向

  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并不是外在于人而单独存在的一个变量,它依附于人、内化于人,而人又通过种种方式创造文化,这些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心理构建。而文化积淀是一个通过个体民族社会化对民族文化继承与同化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等的传承。黎族聚居区的黎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刻地影响着黎族居民的价值观、婚恋观。在实地考察期间发现,部分黎族聚居区的居民因社会快速发展变迁和不同文化的交汇及差异,出现了文化适应问题,进而导致社交困难、情感压抑等心理困扰。因此,心理服务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黎族文化,从文化自信和文化融合两方面促进黎族居民的文化适应。

  一是增强黎族居民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了海南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的歌词,使得全世界关注到这首韵律优美的黎歌。有近3000年历史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黎族聚居区的社区工作人员要组织好黎族传统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黎族居民的幸福感、文化认同感,发动黎族居民积极参与海南省建立黎锦传习馆、组织织锦比赛和开拓市场等活动,依托海南省“美丽乡村”发展战略,大力培育“特色文化村”,营造积极传承黎族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二是促进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以其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据需要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是“共同内群体”认同建立的重要渠道。所以要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学习、交流、协助促进黎族居民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首先,加大对黎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优化多元文化教育,培养黎族青年人形成多元文化意识。英国著名教育家林奇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少数群族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和社会中以积极的认知态度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其次,引导黎族居民学习新时代文化,利用正面宣传、展示和引导,让黎族居民亲身感受到新时代文化的魅力,并自觉地接受和学习。再次,增进民族间文化交流和融合,让黎族居民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同时,心理服务工作要特别关注黎族居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对交往过程中出现的观念差异及时进行认知调整。

  健全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舒茨的人际三维理论指出,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加强社会支持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适应度。伴随海南的全面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可能给当地居民带来一些心理应激。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个体的认知评估在应激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对自己的应对能力和资源条件的评估,而社会支持是资源条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心理健康重要保护机制,应当作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推动黎族聚居区“政府—社区—家族—家庭”四级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实施点对点的精准扶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为黎族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社区从服务层面提供帮助,并为其他社会组织的活动提供合作平台,以促进群体间的文化交流。家族和家庭从人际层面满足黎族居民的情感需求,家族聚居形式在黎族聚居区很常见,家族中的兄弟姐妹能互相扶持,家庭已经成为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心理服务工作中,通过婚姻家庭咨询、亲子关系咨询增强家庭成员的亲密度,从而稳固黎族居民的社会支持系统。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形势下黎族文化适应性研究”(HNSK(QN)2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