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2020年08月19日 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9日第1992期 作者: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侯丽

  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表学者文章称,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超过10亿的学生无法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在较短时间内触发了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技术变革。这种变化使人们必须重新重视并理解科学教育,持续探讨科学教育的授课方式。

  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

  文章表示,在疫情发生前,全球教育已出现诸多问题,比如教育与就业市场脱钩等。对一些国家和行业而言,一些专业面临在数年内消失的风险。疫情倒逼全球教育系统的深度变革,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当前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例如,如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的市场需求等。全球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美国乔治城大学分子生物学家马尔加·索莱尔(Marga Soler)表示,有关疫情的研究模糊了物理、数学和生物领域间的界限。教育系统应做好准备,为培养未来的人才而做出改变,不断满足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各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未来教育应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科学问题,促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以此促进经济、政治、环境等社会各领域问题的解决。

  索莱尔认为,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根据经合组织《2030年未来教育和技能计划》的规定,人们需要将知识与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相结合,用沟通和技能协作的教育框架来取代传统的教育标准。单向的内容传播并非有效的教育方式,对记忆的个性化要求、尊重自主学习方式等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授方式。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人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因此,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需要学习技能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掌握学习的综合技术,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发展和塑造自己。

  扫除“科学文盲”成为全球教育职责

  美国生物化学家科玛尔·戴德兰尼(Komal Dadlani)提到,疫情促使全球公民提升科学素养。疫情期间面临的很多危机与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关。很多人不清楚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区别,也很少主动去了解抗原和抗体等词汇的含义。虽然有些概念在高中生物学等课程中有所涉及,但对大部分公众来说,这些词汇都十分遥远。调查显示,疫情之前,有80%左右的美国人无法说出一位在世科学家的名字。

  戴德兰尼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无法读写的人们体会到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痛苦,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公众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如,对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概念应该有基本的理解。毕竟,只有对疫情中的相关科学问题有了集体认知,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消除疫情带来的影响。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称,当前的教育需要赋予下一代更高的学习能力以应对全球挑战,现在所讲的基本文化素养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扫除“科学文盲”应该成为全球教育的职责之一,以便应对未来不断变革的网络世界。人们应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科学知识、金融知识等,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态度,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增强好奇心和创造力。

  实现更具可行性的科学教育

  世界经济论坛文章称,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教育,目前存在诸多不平等状况。例如,在疫情期间,学生、家长和学校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连接,数字鸿沟成为影响教育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没有必需设备和互联网的学生无法在疫情期间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目前远程学习方式无法使所有人被接纳其中。

  此外,一些学科的学习无法完全脱离学校所提供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虽然已有机构和学者试图开发更多的软件来支持远程协作。比如,哈佛大学的“X实验室交换”项目,为虚拟实验室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可部分支持远程实验研究的需要。但现阶段的技术远不能满足“体验式科学教育”的需求。

  世界经济论坛呼吁,当前教育应更多地开拓智能手机的相关应用。比如,在拉丁美洲和美国等地,一些家庭更愿意购买智能手机这种必需品而非电脑,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教育,对于低收入社区的学生而言更具可行性。

  (本报波士顿8月15日电)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