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批评的“学术共同体”生成机制
2022年08月24日 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4日总第2477期  作者:王拓

  随着当代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手工艺创作及展览活动的蓬勃开展,工艺美术创作及其生产领域中长期存在的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特别是当前学院创作群体与行业从业者群体在艺术创作与商品生产方面的理念冲突等现象,直接导致了无论是工艺美术学界还是行业内,都未建立起一个普遍的批评理论标准和学术批评体系。上述问题越来越多地制约着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因此,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亟须一个健康有力的、以守正创新为价值导向的学术批评体系。

  20世纪英国学者布朗依提出“学术共同体”的概念。他将那些在价值取向、内在文化精神方面相同或相似、掌握某些相同的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及共同的兴趣目标,且愿意遵守共同的规范和行为约定而组成的群体称之为“学术共同体”。当代中国工艺美术批评机制的建立或许也需要工艺美术的学界、行业以及当代工艺美术展览的策展人群体三方的共同努力,即学人、艺人、策展人三者作为学术批评机制的结构性要素,建立起当代中国工艺美术批评的“学术共同体”。

  首先,工艺美术学界的理论研究者从事工艺美术批评,要加强自身创作实践的感官体悟,在参与工艺美术的实践创作中深化问题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其对创作与生产的微观体验与具体感受。随着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学科建设的式微,工艺美术史论研究的力量越来越薄弱。由于工艺美术门类的不同,以及服务对象、实用功能、制作材料、生产工艺、使用环境、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的复杂性,因此工艺美术的理论研究者尤须积极参与并细微关注工艺美术的创作实践,甚至是具体工艺门类的行业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艺术理论素养、犀利的眼光和把握当代文化观念与艺术消费的审美趋势以及工艺美术自身的行业信息,才是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的学术批评素养。

  其次,工艺美术从业者作为创作实践的主要群体,在工艺美术的创作和生产过程中,也要积极对当代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学理性思考。从业者彼此可以开展艺术创作方面的学术批评,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的理论素养。尽管涉足工艺美术批评活动的行业人员数量极少,但实际他们对工艺美术批评活动的敏感及参与热情却比理论研究者更高些。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不仅与工艺美术创作的本体研究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同时还与工艺美术生产的组织管理、产业发展以及其他与之能够发生关联的艺术学、美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之间也有跨学科的交叉联系。然而遗憾的是,上述学科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因此,当代的工艺美术批评活动不应该仅局限于学者对行业和高等院校从事创作实践的艺术家、民间艺人等群体进行单向度的学术批评与理论交流。它更多地应表征为工艺美术行业内部彼此间常态化的、交流式的学术批评活动。不仅如此,从业者还应超越艺术创作的感悟层次,积极对工艺美术创作与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学理性思考。努力对自己所擅长的工艺美术门类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的技术攻关与理论探索,尽可能地克服因长期浸润在实践创作领域中造成的视野与认知上的局限,增进理论知识与创作经验的交互融合,进行积极的学术批评与交流,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与理论素养。

  再次,工艺美术展览的策展人也是当代开展工艺美术批评活动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学术力量。策展人群体借助政府相关部门搭建的宣传与展览平台,时刻关注工艺美术的时代性。积极会同学界和行业,促进工艺美术创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积极推介优秀、经典的现代工艺美术门类,挖掘并转化特色的工艺美术项目,使其审美特质满足当代社会现代化与时尚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其格调与品位。与学界及行业共同举办国家级工艺美术的主题性展览,积极调和或消解现代设计师与民间手工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学界与行业、传统与现代、艺术收藏与日用消费等二元性、矛盾性的跨界壁垒。协助学界、行业共同推动工艺美术类非遗传承人的话语权建设与传统工艺文化的对外传播等,及时、有效地在工艺美术创作者和从业者群体中发挥前瞻性的引导作用。

  最后,工艺美术批评的“学术共同体”还应通力合作,建设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学术批评的舆论阵地。如在国家与省、市不同级别的工艺美术协会与学会的官方网站上设立“工艺美术批评”版块,在美术与设计类高校主办的学报开辟“工艺美术批评”专栏,在各省主办的工艺美术专业杂志以及相关的媒体上开展上述与工艺美术批评有关的活动。此外,工艺美术批评的“学术共同体”还要扩大对高等专业院校工艺美术创作和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渠道,努力促进工艺美术学界的研究成果在工艺美术行业中发挥学术性的引领作用,使其影响的程度从极为有限转变为能够产生强有力的价值导向效力。

  此外,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行业内的学术批评,尚缺失独立、客观的声音。因此,工艺美术评论家应具备相对独立的人文与审美情怀。在开展学术批评活动时,不能依附于任何当代工艺美术的品牌或设计企业机构,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不能受惠于有名气的手工艺人、设计师及工艺美术大师等被评论者的经济赞助。尽可能地避免公关式和通稿式的媒体宣传行为,避免学术批评的商业化运作倾向。独立的工艺美术批评者不能仅限于“评论思维”而无“批判意识”。政府、高校等相关机构也应为独立的工艺美术评论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与多元化的学术批评空间。

  总之,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批评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共同建立起一支由理论研究者、创作生产实践者、策展人三方共同参与、彼此互动,但保持相对独立的、且强有力的批评“学术共同体”。他们可以在具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学术类、行业类杂志以及相关的专业媒体上,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日常生活美学的观念趣味,阐发作为学者、艺术家和大众对当前工艺美术发展态势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形成一种带有社会价值观及导向性的工艺美术批评范式,积极地开展与工艺美术有关的学术批评活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20ZD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