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艺生态之“美”的四维建构
2022年12月21日 09: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21日总第2556期 作者:邓喜道 蓝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深化文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实践和价值遵循。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打造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之“美”,应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基础上,着力从文艺理论建构、文艺创作实践、文艺评判标准以及文艺市场深化四个维度,推动新时代文艺生态之“美”的体系建构。

  在守正创新中构建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本源之美 

  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本源之美,即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推动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气质、反映本土文化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其集中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守正性、民族文艺的独特性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本体性。

  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理论体系。文艺理论的深厚伟力源于文艺实践的开拓创新。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各项实践进程中,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特色化和民族化,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的理论体系,激发新的文艺动能,推动新的文艺创作,指导新的文艺实践。

  发展契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理论学术体系。民族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属性,也是文艺本身得以持续发展且凸显旺盛生命力、实践创造力和深厚创新力的内生动力。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把民族文化内在之“美”与文化艺术表达外现之“美”融合起来,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思想内涵、审美旨趣及价值追求,从本土的、民族的、大众的视角着力构建契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文艺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立足中国伟大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文艺批评等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全景式地阐释和推介当代中国文艺领域的创新成果,增进文艺理论领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艺观和审美观。

  在传承发展中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特色之美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特色之美,即在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让更多体现民族特色之美、反映中国实践之美、彰显时代精神之美的文艺精品脱颖而出。

  首先,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艺创作。“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隐含的独特民族特性、审美特质,是中国精神和文化魅力的集中展现,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美”寓于艺术创作的“价值美”之中,才能推出更多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体现优良民族文化基因、赓续民族文化血脉的艺术精品。

  其次,要扎根中国大地,讴歌伟大实践。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一切脱离实践的文艺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准确把握当今时代之变的基础上,努力抒写中国时代发展之果、改革发展之果和美好生活之需,以文艺精品激发中国人民奋斗之志。

  再次,要展现中国特色,引领文艺大潮。文艺工作者身置时代发展洪流之中,要善于立足中国发展之变、洞悉世界发展之律、顺应时代发展之需,创造出更多符合中国审美旨趣、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担当。

  在服务人民中彰显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大爱之美 

  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大爱之美,即把是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作为社会文艺批评的根本标准,把是否经得起人民和实践的检验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旨归。坚守社会主义文艺“至真、至善、至美”的价值评判标准,让文艺批评更能唱响时代旋律、引领文艺风气、展现无疆大爱。

  以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展现大爱。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属性,其终极价值在于为了人民、反映人民和服务人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观的实践导向和价值指向,切实把人民当作一切文艺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赞赏不赞赏作为检验文艺审美的最高评判标准,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审美观,在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中提高审美情趣、引领文艺风尚、展现人间大爱。

  以人民群众的历史观阐释大爱。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础在于人民群众伟大的实践创造。文艺评论只有在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尊重人民实践、尊重人民创造的基础上开展理性的、客观的、真实的表达和阐释,才能从根本上引导人民树立审美之价值,倡扬人性之善美,讴歌生命之真谛,闪耀人性之光芒。

  以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成就大爱。至善,方能臻于至美。“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要积极倡导积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与崇高精神的价值追求。

  在开放包容中深化社会主义文艺市场的和谐之美 

  文艺市场的和谐之美,即在坚持开放合作空间中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市场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让文艺产品在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呈现兼容并包、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景象。

  坚守“不忘本来”推动文艺市场经营品牌化。围绕文艺市场精品化、品牌化主题,强化文艺市场产业体系建设,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规范市场经营和消费生态,激发本土文艺产业发展新活力,重点打造一批重点文艺产业园区,培育一批重点文艺产业项目,壮大一批文艺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展现中国特色、展现民族精神、体现文化特征的文艺市场主体和产业品牌。

  通过“吸收外来”推动文艺市场流通国际化。当今世界,文艺市场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要积极打造以文化交流为纽带、以艺术呈现为载体、以学术价值为导向的流通服务平台,鼓励国内高端文艺品牌和文艺精品“走出去”,把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艺术“引进来”。推动文艺市场的国际化,促进文化艺术互学互鉴、包容共进和相得益彰。

  坚持“面向未来”推动文艺市场发展现代化。健康、发展、可持续是文艺市场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推动文艺市场现代化既要兼具前瞻性的眼光,也要具备战略性的思维。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市场正确发展方向,立足民族土壤,推进文艺产业品牌化、特色化和集约化建设。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提升文艺市场规模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持续推动文艺市场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研究”(18BKS07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历程及经验研究”(2022V005-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